导航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2018-09-20 15:10  来源:新闻与写作

英国作家毛姆说,不讲故事,如同“扔掉了人性中最为渴望的东西——听故事的渴望可以说和人类一样古老”。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如何在新闻报道里讲好好故事?

一起听听《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是怎么说的。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媒体融合方兴未艾,新闻样态日趋多元,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处身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记者何以立足,新闻何以“留痕”?常青的生活之树下,“内容为王”依然有其价值,高质量的新闻文本依然是稀缺资源。

“其实不管媒体载体如何变,总是需要有可供传播、有利于传播的文本,而文本就是内容,依然还是‘内容为王’。”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说道,“内容为王”的这面大旗不能倒,可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好的报道通过好的故事才更容易传播。当下,即时的碎片化新闻消费成为时尚,讲好故事愈显重要,应当倍加重视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

费伟伟指出,党报的特点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道理”比较多,如果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就会显得比较生硬,不能为一般的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故事和道理不是对立的,故事里面蕴含着道理。

什么故事才是“好故事”

“首先,好故事一定是有意义的,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费伟伟说。话语的背后是思想,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报道要讲“好故事”,就是要讲能服务好“理”的故事——讲紧扣主题、最具典型性的故事。

2013年8月8日人民日报头条《福建“生态立省”怎么立》讲全球著名的光学玻璃生产商欧浦登,在森林覆盖率高达82%以上的福建顺昌县建生产基地的故事。顺昌县论生态,全省第一,论经济,全省倒数。但是现在“全球80%的苹果手机、电脑触摸屏基板都来自欧浦登的顺昌基地。”

通过讲这样一个故事,反映“生态立省”怎么立这个主题,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好故事一定是有意思的。”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

人民日报曾发过这样一篇报道《重庆勾画发展“新版图”》,讲述了余永清一家人的生活变迁。余永清老家在渝东北的云阳县石松村,山高坡陡,山清水秀;15年前带着妻儿辗转县城打工,亲历三峡涨水、移民重建;两年前儿子到永川区上大学,这里地势平坦,高楼林立;去年夫妻俩又在主城的渝北区找了份工作,抬头能见飞机翱翔,出门可乘轻轨。

 山村——县城——永川——主城,用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反映重庆实施城市功能区战略这一重大主题,让人平添几分亲切,与读者拉近了距离。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要用宏观的视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观性的新闻现象、新闻素材,将宏观与微观互相融通。用新华社记者李峰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党报记者要像政治家那样,敏锐并且善于从政治上、政策上观察问题。

“在故事的选择中大量的困难在于对意义的判断,人民日报经常讲的有两点,宏观和微观”,费伟伟认为。宏观是说故事反映的道理、传播的思想要和中央的精神吻合;微观就是,这个故事是来自地方的一个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人民日报在给一个地方做了宣传报道,是希望这个报道对其他地方的工作也有推动作用。

如何讲好“好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强调见事见人,这里的人是一个正常人,要具有最普通的人性。”费伟伟指出,在讲典型的人物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人和广大读者能够合拍、能够产生共鸣的点。很简单,就是共通的人性。

费伟伟认为,不能因为要宣传人物的先进性,就人为地把人物推向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高峰,这样苛求完美,往往会适得其反。例如,新婚之夜学党章,本意是要宣传人物思想觉悟的先进性,但却违背了人性,遭人反感。 

“好故事一定是具体生动的,而要达到具体生动,就在于丰富的细节和场景。”费伟伟说,“大手笔”先得脚板勤,扎实的采访是前提,原生态的、鲜活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思考去发现。比如很多采访对象讲话是很俏皮幽默的,跟他们聊天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一些特别鲜活,很接地气的话,这些都是无法从网上信息中得来的。

好故事是具有整体品质优异性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很精致,用细节来说话,用细节来打动人,生活的丰富性不是读了多少书就能想象出来的。比如说国外的一些大牌产品,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名气大,更重要的是它做工非常精良,每一个细节都没有瑕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品牌。

“录音机无法听到人的心跳。”好故事为什么会打动人,是因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到了故事当中,从现场得来的资料是第一手的,一个有自己判断,经过一番筛选的,所以也就是独家的。

费伟伟举例说:“现场采访就好比是吃百家饭”。采访一个先进人物的时候,往往是要采访一群人,通过采访他本人,采访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家属、朋友等,才能把握住这个人的特质。 

所以说现场采访是吃百家饭,需要对现场丰富的信息做判断,在采访过程当中不断修正采访提纲,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意味着你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消化,发现新闻的能力也能通过现场采访一次又一次地增强。

在网上查一些信息就来写,就相当于吃别人嚼过的馍,虽然很方便,但是没有营养,或者至少是营养不丰富,长期这样,自己的“消化功能”就会变弱。

“现场扎实的采访,能够发现一个好故事,并且这个发现本身就能成为表达故事的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费伟伟说道。

费伟伟举例说,2016年11月12日(空军节第二天),中国飞行表演队里的一个女飞行员余旭在训练时牺牲,人民日报派记者去现场采访,记者在余旭手机里发现了在她出事后,朋友发给她的悼念她的话——“祝愿金孔雀在另一片星河里飞翔”。

为什么是金孔雀?记者问了才知道,原来,余旭在部队联欢的时候,跳过一支孔雀舞,有了“金孔雀”之称,如果没有去现场,只会想到她是飞行员,何来“金孔雀”?到了现场,才发现了写这样一篇报道的切入点,这就是独家新闻。

“独特的切入点帮助我们把报道架构得十分精彩,发现力和表现力吻合了,报道也就非常成功。”费伟伟谈到。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天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