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洞经音乐传人:张宗诚先生

 2018-09-10 14: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洞经音乐起源于四川,后流布滇川各地,至今有近千年的传承历史。昭通的洞经音乐或直接源于四川,或从昆明辗转而来,至今尚未确证。和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的传承危机一样,洞经音乐在昭通的传承已经岌岌可危。目前,昭通仅有几十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坚守着洞经音乐的传承。而86岁高龄的张宗诚先生便是用一生的辛劳和汗水持守着这一门古老音乐的最为重要的人物。

张宗诚老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是彝良的一个教书先生。他的父亲虽为经营茶盐百货和马具的商人,但热爱洞经音乐等传统文化,时常在唱洞经音乐的庙会上担当记账、倒水等热心服务。由于父亲常带着三五岁的张宗诚去庙会,尚懵懂的张宗诚最早便在这些庙会上耳濡目染了洞经音乐。

读小学时,张宗诚先生开始跟学校里的一位来自四川的叫黄启均的老师学习乐谱。当时黄老师就二十几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人,教授张宗诚先生他们音乐、美术、体育、数学等。后来,黄老师离开昭通,回四川当了空军,之后关于黄老师的消息就不了了之了。当回忆起黄老师时,张宗诚老人滔滔不绝,他说自己至今对黄老师非常钦佩,是黄启均老师教会了张宗诚老人乐谱,让他有了音乐方面的才能。张宗诚先生在往后的生活中,无论是顺利考取解放军文艺宣传队,还是创作花灯、传承洞经音乐都离不开黄启均老师教授音乐乐谱这一关键的起点。我想,没有黄启均老师,可能张宗诚先生就无法整理出三十多首洞经音乐的乐谱,我们也就不可能享受到这些天籁之音,一个地区就缺少了一项独特的文化和一份深厚的记忆。从这一点来说,感激和钦佩黄启均老师的人,不仅是他的弟子张宗诚老人,还应该有我们这些享受到曼妙音乐的芸芸众生。

若要说黄启均老师在张宗诚先生传承洞经音乐中起到基础性和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老师张希鲁先生则对张宗诚老人的节俭、恒心、大公无私等品性有深刻的影响。张希鲁先生是袁嘉谷的高徒之一,他对昭通地方历史文化、文物考古等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昭通的贤俊。张希鲁先生教授张宗诚老人两年半的时间(初中一、二年级和初三上学期,张宗诚初三下学期考上解放军文艺宣传队就离开学校了),给张宗诚传授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张宗诚老人回忆说:“当时学校没有标准的课本可用,张希鲁老师就写一些古文叫我们读。张希鲁老师生活很节约,长久舍不得买新衣服,但很爱收购古董文物和古文书籍。他买古董、书籍时就很舍得花钱,很大方。”“张希鲁老师在过年时给我们写对联,我们把剪裁好的红纸拿去给他写。他写好对联写好后还要盖章。当时我觉得盖章是很简单的事,盖上去就可以了,花不了多长时间。没想到张希鲁老师拿出很多章,每盖一个章他都要给我们讲解每一个章的来历。把那些章讲解完、盖完就要大半天。”

张宗诚老人在张希鲁先生的影响下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张宗诚老人说他自己在家里从来舍不得丢掉冷饭冷菜。平常儿女们跟他算一笔账,说吃冷饭冷菜容易生病,生病花的钱何止可以买到这些剩菜剩饭。但张宗诚老人总不听家人的劝告,他觉得节约是一种习惯,一种品德。他说他出门很少带钱,能用脚走到的地方从不坐公交车。他还开玩笑似的说如果有人在地上烧一百万,那无所谓,但是最恨有人乱丢馒头。张宗诚老人说自己退休后一直穿儿女们的旧衣服,一来为了节约,二来穿儿女们的衣服也让自己显得年轻。  

我细细审视穿着运动装的张宗诚老人,他神采奕奕,怎么也看不出来已经近90岁高龄。张宗诚老人是洞经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获得政府五千元的传习补助。但他多年来从未将这笔资金占为己有,而是悉数捐给了乐团。我一面聆听着张宗诚老人讲述自己节约的事例,一面又一遍遍地翻看那些他无偿捐献资金的收据。他对自己的“吝啬”和对公家的无私大度感染了我,一股崇敬之情在我心底油然而起。纵然就算没有政府补助,他的生活也不至于拮据,但这种无私的公心是多么值得我们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啊。

张宗诚老人读到初中三年级上学期结束时解放军进入昭通,并招考文艺宣传队。张宗诚报了名,并顺利考取,从此他的人生就与音乐结为了一体,之后无论辗转在永善、威信、鲁甸等地,他从事的工作都与音乐息息有关。后来,张宗诚到永善武装部工作。有一天,他回到昭通,在一家照相馆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穿着一件胸脯位置破烂的衣服昂首挺立,那件破烂的旧衣服还丢在照相馆旁边。当张宗诚回到永善后,把这件事吹嘘给同事们听,并说他觉得那张照片很“刁”,要不是丢在照相馆旁边那件衣服已经太脏,他都想穿上照一张。同事们听后怂恿他回昭通照一张。张宗诚年轻气盛,说那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衣服撕破后照一张就可以。说干就干,张宗诚根据看到的照片模样也为自己拍摄了一张。率性总归率性,由于撕破衣服模仿照相这件事,张宗诚受到了迫害,为一时的率性而为付出了代价。当然,昨天已为历史,当回忆这些往事时,我在张宗诚老人的眼里看到的只有从容不迫,而没有半点悲痛。或许几十年的时光已经把他的那些累累伤疤擦拭殆尽了。

我看见86岁的张宗诚老人走在路上时身体已经显得有些佝偻,但他精神还很烁烁。我们祝愿他长寿百岁,因为我们需要这样孜孜不倦、恒心持守、品性高雅的老人的激励。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珍贵的洞经音乐也永远离不开他。(作者:陈蛟龙,昭通市非遗中心职工)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