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9-10 11:28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李梦菲 文/图
9月5日,距第34个教师节还有5天。
昭阳区四小的蒋德春老师清晨7点半准时到校,开始当日教学的准备工作:查看教案、检查作业、记录问题等。虽然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但不难看出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愿你们在这里可以成人成才成栋梁,修身修心修学问”。每年开学,蒋老师一定会将他的这句座右铭和同学一起分享,在他看来,一个孩子成不成才是次要的,首要的是成人。
他的这个教育观念,来自于他的小学老师。
2000年,蒋德春老师走上教育岗位。而将教育种子埋在他心田的,正是他的小学老师。“在农村,我们这一代人想要走出来,特别地难。在我儿时,我的数学老师特别负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从那时候起我就确定我以后要当老师。”他说。
因为受到了代课老师的影响,蒋老师从小就对教育事业怀有崇高的敬意。这是他选择走上教育之路的重要原因。
蒋老师的教学生涯起始于昭阳区苏家院乡的一个山区小学,当他第一次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走上那三尺讲台,看着下面坐着的学生们,蒋老师有些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我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虽然这些孩子都身处山区,但是他们的求知欲让你无法忽视,那一双双眼睛里包含着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啊!” 蒋德春不无感慨地说。
谈起以前在苏家院教书的日子,蒋老师眼角有些湿润。“村里的孩子很懂得感恩,只要用心待他,不管他是否成才,他都记得你的好。我现在有时候回去,遇到以前我的学生,他们都还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感情这种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慢慢淡化,反而沉淀下来,对彼此的牵挂更深。”蒋德春边回忆边说。
在苏家院教书的日子,蒋老师和学生们以心换心,不仅让他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更让他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思考。
2012年,蒋德春调到昭阳区四小执教。新的环境,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多年的教学经验,让蒋老师面对压力游刃有余,他经常向学校资深的教师请教,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学好数学,我更注重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大家都把数学学习抽象化了,觉得它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学好数学,不就是方便生活吗?我现在就是带着孩子们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换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蒋德春对于自己的总结得意地说。
说起自己的教学方式,蒋老师眉飞色舞,不住地比划着,向记者举例:“就像我们说体积和容积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能理解两者的区别,我鼓励大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一个孩子特别聪明,他说体积就是他有多胖,容积就是他能吃多少。这么一说,大家在玩笑中都明白了知识点。”
说起自己的学生,蒋老师眼角眉梢都带着暖意,蒋老师更喜欢用孩子这个词去称呼学生,对他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用心呵护的孩子。“这些孩子,个个都是鬼灵精,可会看我脸色了,我进教室笑着,那么那节课一个个都妙语连珠,如果我板着脸进去,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对于这样的师生关系,蒋老师认为是亦师亦友。在课堂上,他是主导者,学生们必须服从他的安排,私下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在一起畅所欲言。“老师不是万能的,也会犯错,这是一个大家互相学习的过程。”蒋老师谦虚地说。
正是这样的态度,让蒋老师在学生中很有人气;六年级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有不少问题,而且学业上处于冲刺阶段,压力很大。所以不管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疑惑,大家都会来跟蒋老师聊一聊。
18年的执教经历,蒋德春已经不仅仅是一名老师了,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引路人”。蒋老师认为小学的六年时光,只是孩子们人生中第一个起步阶段,大家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靠的是大家的思维和眼光,而他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如何打开思维,为他们指明一条道路,至于这条路他们能走多远,靠的只能是自己。
这些年平凡而又充实的教学生涯有苦也有乐,但这独特的经历正是蒋德春心中最宝贵的回忆。虽然有过不少压力,但他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依然选择奋斗在教育第一线。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所带班级多次统考数学成绩均为第一”。这些辉煌的战绩是对蒋老师最好的肯定。
“是孩子们成就了我。”蒋德春说,苦与乐本就是生活的滋味,当教师的苦与乐就是生活给予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