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9-10 11:16◆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 琴
他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和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2015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同年9月入职昭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于2017年10月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2017年11月进入云南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2018年6月起任昭通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他就是昭通学院的年轻教师李启彭。
从老师到朋友 与学生亦师亦友
采访中,李启彭说道,在平时工作中,作为一个“80后”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从学生中汲取时尚理念和创新知识,迸发出无限的创意,也收获着无穷的快乐。
相对于做严厉的老师来说,他更享受现在和学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的关系,与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生,尽量做到亦师亦友。特别是带学生做论文的时候,和他们相处得比较多一些,有一些同学特别负责和认真,经历了各种失败和挫折。他每次都会耐心地开导学生,告诉他们一些指导意见,找到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看到他们一直坚持把毕业论文做完,且做得很好的时候,觉得那种欣慰不是其他人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当自己指导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评价时,他觉得是最骄傲的。
李启彭认为,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每个人有各自的精彩和不同的选择,选择教师,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有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积极投身科研之路,勇于创新
近年来,昭通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围绕“夯实基础,凝炼特色,重点突破”的科研思路,激发科研积极性,营造科研氛围。
目前,李启彭除了做行政工作外,最热爱的还是教学和科研。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奉献,而李启彭的奉献体现在以身为范、积极探索、重点突破,赢得了学校的支持和理解。
平时下课后,李启彭最爱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做科学研究。正因为这样,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和科研,陪伴家人的时间就比较少,家人偶尔会有一些怨言,但是,更多的时候家人给予的还是支持。在面对一些失败时,他从没有想过要放弃,他认为,攻读博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大部分人都要经历过挫折和不断的努力,才能顺利毕业。现在从教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人生就是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坚持才会有收获。”李启彭说。
李启彭到昭通学院任教以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做研究,在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自2016年开始,他每年都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去年10月,他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11月份加入云南大学赵琦华课题组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今年初,他完成了两份申请书,与云南大学赵琦华教授课题组合作申请的课题《功能化锆基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经费40万元。这是昭通学院首次获准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了昭通学院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利用云南地区的优势金属矿产资源(锆)和各种有机配体,构筑具有纳米笼或纳米孔道的功能化锆基MOFs材料,研究其结构对重金属离子捕获与分离效果的影响,获得具有高效捕获与分离重金属离子的功能化锆基MOFs材料。该项目的实施将拓展功能化锆基MOFs材料的应用,并为解决云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设立的最高水平的基金项目之一,以其学术水平高、评审严格、竞争激烈备受关注。
据了解,李启彭还被推荐申报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