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永远珍藏的《粮户证》

 2018-08-27 17: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明贵

难忘那本绿色的《粮户证》,它的编号是“3838”,特别是首页下方“注意保存、不得污损”那句话,我至今牢牢记在心里,让我永远珍藏着那本绿色的《粮户证》,它是我生活中的绿色通行证。

1988年10月,我高中毕业后从一个农村娃招考进绥江县田坝乡水利站工作,成为一名农村水利辅导员,记得那时上班报到的录用通知上写明:“学徒工,试用期两年,粮户关系不转。”当时一看到“粮户关系不转”那句话,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仔细想想在乡政府上班,没种粮食,还得从家里自带粮食到乡政府生活。10月4日,是我报到后上班的第一天,我背着6公斤大米到乡政府来报到上班。此后,我每每看见乡政府的其他老职工带上《粮户证》就去城里粮管所按每公斤0.19元的价格购回了白花花的大米时,心里好生羡慕,总盼望着有一天也能拿到一本属于自己的《粮户证》,那不是该有多幸福呢!

但是,要拥有这本《粮户证》,就必须先要有“农转非”的《户口簿》,即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有了这本《非农业户口簿》,粮食部门才能为你发放《购粮证》,后来换成《粮户证》。

那时科技水平不高,粮食播种面积宽、产量低,餐馆吃饭凭粮票,城镇居民和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吃粮凭《购粮证》到城镇粮管所购粮,回想那时粮食“过关”时的严峻形势,至今让我十分珍惜粮食,想起农民种粮的艰辛,也回想起我那时在家干过一年的农活,粮食的确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首诗。

几年后,凭借自己勤奋的工作,由学徒工转为正式职工,这样就有了“农转非”的希望,心里就盼着何时才能从有限的指标中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后才有《购粮证》。随后县公安部门为自己进行了“农转非”,1994年终于拿到了那本象征幸福生活、不愁没粮吃的《粮户证》。那本《粮户证》上标明每月定量供应12.5公斤,还分粗粮、细粮,小孩减半为每月定量供应6.5公斤。但“好景不长”,1993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颁布后提出,全国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被取消,随之粮票也渐渐退出市场流通历史。

后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逐渐放开搞活粮食市场,这样大大鼓励了全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连连增产丰收,绥江县也渐渐取消了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凭《粮户证》定量供应粮食的制度,全面放开搞活粮食流通市场,绥江粮食市场一派繁荣兴旺。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