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7-04 17:23何金艳
一、关于乡愁
人到30岁就会觉得时光飞快如流水,也会更加明白家的含义与味道,特别是在异乡城市漂泊过久后,就会愈加浓烈地想念家乡的人和事,一蔬一饭。
坐在汽车上看汽车电视《舌尖上的中国》,在汽车与路边沿线杨柳、格桑花、村庄交错的过程中,似乎逐步明白自己与家乡的所有连接。下了汽车,在客运站,你会被家乡人叫住购买自家种植的水果,那种确认眼神无理由的信任,会让你瞬间掏出钱包购买走人。再走几步,倘若看到街边烧洋芋定会买上一个边走边吃。在转车途中,坐在路边公交车站牌下看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在大街人行道的路沿边把头埋进膝盖低声哭泣。旁边有一个行李箱和一位买洋芋的大叔。大叔包了一个洋芋给女孩:“孩子,想家就回去吧。”视频配文:“每个漂泊的人,不管是在东京,还是在北京;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伦敦……不都这样失声痛哭过吗?”啃着洋芋我在想:“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生都不叫人生。”这么一句话,就在那一时刻,它突然跑进我的脑袋里,没有原由,也没有出处。
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和朋友邀约在油渍斑斑、具有老字号的洋芋小吃店相聚,叫上一盆洋芋就着凉粉回忆上学时的旧日时光。接着在空气污浊、人声嘈杂的KTV里喝酒唱歌,散场后一群人浩浩荡荡沿着灯光昏暗的青石板路从街头走到街尾。意犹未尽的神经质“麦霸”会再次高歌《死了都要爱》。无独有偶,惊扰的睡梦人会推开窗户大骂:“大晚上鬼哭狼嚎”“赶快滚回家去睡觉”,就这样一群人大笑着、奔跑消失在路的尽头……
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饮食特色。洋芋也是如此。在云南烧洋芋至少有15种配料。干辣椒、豆瓣酱、花生米、鱼腥草凉拌菜、海带丝等等。每一种口味都能代表每个人的性格或人群分类。喜欢吃辣的人生性活波开朗。吃鱼腥草凉拌菜配料的多为养生派。吃海带配料的人多为美女,因为可以降低上火长痘率。吃花生米粉末配料的多为小孩,因为不辣而且香脆可口……
关于洋芋也有许多童年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种洋芋,因为年龄小、力气小,父母便会安排放洋芋种,就这样跟在父母后面,随着父母打的洋芋塘子,一个塘子一个种。再有就是洋芋开花季节会与哥哥们一同上山放牛。作为小跟班,不能插入哥哥以牛草作为赌资的打牌队伍中,就只能被差遣出去拔草。拔草时就有独自玩耍的乐趣。洋芋花开,满山都是白白的洋芋花,风一吹来,所有的花儿会像波浪一样飘荡、摇摆,好似拨浪鼓摇头。这时会采摘一束洋芋花拿去给哥哥们看,再编一个花环戴在头上。满心欢喜地跑到哥哥们面前,本想获得表扬,但他们玩得起劲时,根本不会看一眼地说:“好看,好看。”到洋芋收获季节,哥哥们会把牛放到山里,把小伙伴分为两组,分别找柴和准备洋芋进行野炊。找柴组负责找干柴生火,洋芋组负责到地里偷洋芋。材料备齐便开始围着火堆烧洋芋。一堆柴火燃烧殆尽,洋芋也就熟了。大家快速地从火堆里刨出洋芋,争抢着吃完。在剩下最后几个不能平均分配后,就会开始抢夺游戏。没有抢到的人气不过,就会往抢到的人脸上抹烟灰。抹的过程中,大家穿梭在石头缝里,你追我赶,有把拖鞋跑丢的,有把脚刮出血的,有把牙齿摔缺的,一路跑下来整个山谷都回荡着一片哭笑声。哭的人是摔跤的人,笑的人是抹到别人烟灰的人,这些声音在山谷里就这样久久不停歇……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时的玩伴外出求学或异地谋生,早已散落天涯。只有节假日回家能够约在洋芋店叫道:“老板,来盘洋芋,里面加豆腐、香肠,要炸黄的。”类似的相聚与其说是对舌尖上美食的贪恋,到不如说是一场蓄意已久的梦回故乡。
二、关于文化
老李翻着放在烧烤架上色泽靓丽、浆粉充裕的洋芋片,已经被栗炭火焰烤干的洋芋片慢慢渗出白色干浆,刷上油、翻个身,滴落的油泽促使栗炭火焰上窜,随着时间的顺延,洋芋片开始冒出浓浓的香味,黄灿灿的烤面,让人唾液分泌、味蕾大开。
坐在旁边玩俄罗斯方块的小孙子闻香抬眼,吞了一下口水,一边嘟囔着嘴,一边撒娇地说:“爷爷,我要”“爷爷,我要。”老李用筷子探寻着已经烤熟的洋芋片,找到后一一放在小孙子碗里,随后又翻了翻韭菜,把烤熟的夹了一夹放在小孙子碗里。看着小孙子一口一口地吃完,再看看旁边纳鞋底的老奶奶,一朵微笑的老向日葵浮在了老李脸上。
洋芋是老李自家地里种的,这是老李种植洋芋的第40个年头。一盘洋芋就这样被老李赋予了种植的生命程序、汗水深情。洋芋也不能自已地承载了煎炸烤、炒卤炖的烹调文化,承载了农村杨柳、松树阁楼放置的储存文化,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山歌、谚语文化。
老李今年61岁,头发花白、满口缺牙。自家的洋芋栽种工具从人背马驮逐步演变为机械化种植。洋芋种从自家地里挑选演变到其他县份购买“抢生”种子,再到政府发放包含技术含量的脱毒洋芋种。洋芋规模从闲散种植到政府规划的成片样板种植。洋芋贩卖从小敲小打的本地贩卖到“政府筑巢引凤凰”的订单式大卡车田间地头收购。就这样洋芋贩卖的经济价值、物质文化支撑了一个农村家庭上学、就医各种生活开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份养分来自故乡故土的粮食果蔬,洋芋也概莫能外。
老李往自己和老伴碗里夹了烤熟的洋芋、韭菜、小瓜。喝了一口58°的二锅头,酒的烈度促使他不停地咂嘴,稍微品尝到酒的柔香后,便开始哼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歌:“洋芋花儿那个开/满坡坡的花丛丛那个哥哥来/呀羊肚手巾头上戴/左一摆右一摆/好呀么好姿态/惹得那洋芋花儿乐呀么乐开怀……
旁边的小孙子指着爷爷跷着两腿哈哈大笑。旁边的奶奶瞅了一眼爷爷:“咦,老不死的,不要丢人。”爷爷不管奶奶的咒骂,依旧乐呵呵地唱着自己的歌,喝着自己的酒。三只鹅闻声而来,在堂屋中央“翩翩起舞”,掀起的灰尘怡然自得地在空气中飘飘扬扬,拒绝尘埃落定……
在中国农村,人们对于洋芋的喜爱就这样以歌谣、谚语等口承文化传播着……
告诉大家一件事,老李是我爸,小孙子是我小侄子,纳鞋底的奶奶是我妈。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荷兰画家梵高的世界名画《吃土豆的人》,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餐桌边,平静而满足地吃洋芋,吃洋芋的人满足而温馨的表情尤为让人感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焦躁地追逐富裕奢侈的物质生活,或许早已忘记洋芋原本的味道……
小侄子开心地举起俄罗斯方块说成功了、成型了。红黄蓝绿的方块已经被他挪到一个面上,我向他伸了伸大拇指。这个抢眼的颜色也让人想起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堡所设计的土豆招贴画。大师用红黄蓝绿色彩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设计师兰堡用招贴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童年时期的故事。兰堡大师的童年是在饥饿、废墟和炮弹声中度过的,当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洋芋经过20天的种植就可以救活德意志民族,洋芋于是对德国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特殊的感情。
以上,洋芋就这样春风化雨般打破国家界限、地域界限,形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洋芋文化。
像我爸这代农民,他们就是洋芋文化的制造者、传承人和流传人。作为新生代农民,在科技应用、现代农业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继续挖掘和创造新的洋芋文化,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化书写厚重的重农、崇农篇章。而这样的宏愿它正在拟将召开的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上被实现。
(作者供职于永善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