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7-04 17:14◆颜 晗
如果你很快就要移民火星了,让你选一种,注意只能是一种农作物带上火星种植,你会选哪一种?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人可能多半会选青稞;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人多半会选小麦;如果是昭通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多半就是洋芋了。为何我敢如此狂妄地代表600万昭通人下这个结论呢?因为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我知道一个秘密——洋芋就是昭通人的幺儿,洋芋就是昭通人的“亲蛋蛋”。
“吃洋芋长子弟”,这是昭通人的一句口头禅。在昭通,最喜闻乐见的场景就是昭通人一边啃着手里的烧洋芋、嚼着嘴里的炸洋芋、筷子上串着煮洋芋……一边念念有词:“吃洋芋长子弟”,这个时候的昭通人,脸上通常都会不自觉地洋溢出一种骄傲和满足。不过就是吃洋芋而已,而且还是最原始的吃法,有什么值得骄傲和满足的呢?对此,昭通人通常会有几种解释:第一,昭通的洋芋最好吃!言下之意就是昭通的洋芋全国品质第一,味道最正宗。对此好像并没有人认真考证过,笔者也没有见到过什么权威的分析和数据。但这都没关系,反正昭通人就这么认定了,而且心安理得,当仁不让。第二,洋芋在昭通到处都可以种,而且产量很高!第三,昭通洋芋吃法最多、做法易学!常见做法有吹灰点心(烧洋芋)、炸洋芋条、炸油糕外加炒洋芋丝、炸洋芋片、红烧洋芋、老奶洋芋、酸菜洋芋汤、洋芋焖饭、洋芋圆子等等。
昭通人为什么如此钟爱洋芋,我想大概是源于洋芋天然具备的很多优秀品质。我曾经看过一部科幻片,名字叫“火星救援”,讲的是人类实现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结束,他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远离地球家园,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在火星基地内发现了一袋试验用的洋芋块茎,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利用基地的各种资源种植仅有的洋芋,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仅有的洋芋种努力生存下去。这一等就是534天,沃特尼最终依靠在火星上收获的洋芋撑到了救援队伍的到来,并成功脱离险境,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
在这部精彩的科幻电影里,洋芋可以说是大放异彩,编剧和导演为什么不选择玉米、小麦、水稻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农作物来和沃特尼搭戏呢,这里面可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洋芋可比其他的农作物都靠谱。洋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力也非常强,非常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而且,洋芋非常容易种植,号称“省水、省肥、省药”,它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能力强。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密闭容器内模拟火星温度、气压、二氧化碳水平、湿度等各种参数,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马铃薯发芽的过程,初步实验结果成功。专家们指出,洋芋已经具有可以适应极端条件的遗传力。
洋芋还是一种高产作物。洋芋不但易种,而且高产,在当今的科技水平下,理论上亩产可达到8吨。即使是在农业种植手段落后的清代,亩产也可达两千斤,而且“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可以达到“一岁三熟”,是理想的抗灾备荒作物。对于在饥饿中挣扎的古代昭通老百姓来说,不啻“天降嘉谷”“近则遍植洋芋,穷民赖以为生”。无怪乎民间有一句谚语:“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而且正是因为洋芋的高产,洋芋在中国被称为盛世的助推剂。洋芋得到广泛种植的乾隆中期以后,中国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年)的1.4亿,几乎是直线上升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所未有的顶峰4.3亿,短短109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3倍,但同期中国耕地面积却只增加了不足26%。要是没有洋芋帮忙,无论大清皇帝们是如何圣明,只怕也是难为无米之炊了。对于洋芋的重要性,爱尔兰人有一句刻骨铭心的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开不得玩笑,一是婚姻,二是土豆。”
洋芋不但易种、高产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洋芋含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这是一般粮食所不可比的。洋芋还是富含钾、锌、铁等元素。所含的钾可预防脑血管破裂。它所含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均为苹果的10倍,维生素B1、B2、铁和磷含量也比苹果高得多。从营养角度看,它的营养价值相当于苹果的3.5倍。洋芋被称作“地下苹果”。洋芋营养素齐全,而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洋芋这种神奇的作物,从不嫌弃我们“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昭通。不管是高寒冷凉的大山包,还是闷热难耐的水富,不管是阴雨绵绵的镇雄,还是土质贫瘠的洛泽河大峡谷,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洋芋就和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昭通人民结成了血肉联系。洋芋用它那慷慨、无私、亲民、坚韧和奉献的优秀品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昭通子弟。在世世代代的水乳交融中,洋芋赋予了昭通人朴实、坚韧、顽强、勤奋、无私的品质和极强的生命力,有了这些优秀品质,昭通人终究会像洋芋那样,只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就能扎根在不同的地方,陌生的环境也好,贫瘠的土壤也罢,昭通人都能在各个平凡的岗位上生根、发芽、开花,最终以累累的硕果给大地母亲以最深沉的回报。
(作者供职于昭通市城建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