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7-04 16:44◆朱仕洪
在我的老家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茶园村民小组,马铃薯是被叫做洋芋的。一般说来,洋芋煮之前是要去皮的,如果带皮煮食,我们称作“毛皮洋芋”。不去皮一是省事,二呢,是怕浪费。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并不富裕,人口多的人家,把公粮一交,粮食更紧张。此时,洋芋就派上大用场了。“毛皮洋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让我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穷,走上了今天的工作岗位。
1973年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姑姑和五个兄弟姐妹,人多地少,劳力不足,吃饭的人多,能干活的人少,家里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天天都是吃洋芋,早上吃洋芋,下午吃洋芋,晚上吃洋芋,不是煮洋芋,就是烧洋芋,吃得自己都想吐了。包谷要用来交公粮,吃一顿包谷饭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吃肉了。那个年代杀猪是要交任务的,粮食是要粮票的,衣服是要布票的。吃肉、穿新衣服、吃米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享受到,哪里像现在这样天天都有肉吃,随时都可以买新衣服,更不要说买车买房了,连做梦想都不敢想。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发誓要努力读书,走出那个贫穷的小山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毛皮洋芋”。可是家里穷,读书要钱,哥哥、我和弟弟三个都在读书,家里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读书。我哥哥成绩很好,可是没有钱,在学校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读到初一就回家种地了。我给爸妈说:“不管你们有没有钱给我,我一定要读书。”
在大关高桥读初中的三年时间里,我爸爸给我编了一个背篼,我每一个星期煮满满的一背篼“毛皮洋芋”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读书上课。每一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三就吃“毛皮洋芋”,星期四、星期五就用家里给我的5块钱买饭票吃饭。有的时候实在是没有钱了,我就和我的邻居同学两个人分一碗饭来吃。
就这样,在“毛皮洋芋”的陪伴下,我坚持了三年,终于在1989年考入了昭通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了工作,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大关县城上班。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没有当年的“毛皮洋芋”,没有当年的坚持,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感谢“毛皮洋芋”带给我的一切,是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困苦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爱“毛皮洋芋”,因为它给了我艰苦的童年,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给了我现在美好的一切。我又有那么一点点恨“毛皮洋芋”,因为长期吃洋芋,营养不良,导致我长不高,身体不好。它还给了我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伤疤:直到现在还有同学取笑我,一见面就问还在吃“毛皮洋芋”没有,甚至老家还有很多很多家长还在拿我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小孩。
可以说,“毛皮洋芋”带给我一种特殊的情怀。现在条件好了,没有人吃“毛皮洋芋”了,都是削净了皮炒了吃、煮了吃、炸了吃……但是不管怎样我都喜欢吃洋芋,就是不再吃“毛皮洋芋”了,因为它是我心里永远永远的痛,这痛将伴我一生……
(作者供职于大关县文体旅游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