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曾与马铃薯相依为命

 2018-07-04 16: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陈剑宁

曾经,马铃薯是昭通广大群众的主食之一。它口感好,淡淡的甜味中带着一股清香,生长在沙地里,肉质却很细嫩,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被营养专家们誉为“粮食中的蔬菜”。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昭阳区的马铃薯果大、味美是出了名的,深受人们的喜爱。洗干净,炒上一盘,炸上一碗,煮上一锅,蒸上一笼或烤上几个都可以大饱口福,那清香,那甜润,那松软,让人回味无穷。

解放初期,国家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当时我正读小学五年级,由于缺油荤,肚饥时走路腿脚都是颤抖的。一次中午放学回家就出现这种情况,我急忙从衣袋里掏出外婆烤好的一个小马铃薯吃下,腿脚有了力气,才得以走回家。母亲是昭一中的教师,见政府每月供应的20来斤口粮不够我吃,就时常到学校大门口眺望,见到乡下村民背马铃薯来卖,就会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地买回家储存起来,尽量让我们兄妹三人吃个饱。在那年月偶尔能吃上一点肉,就是“打牙祭”了,但有马铃薯,我还没有饿过肚子,没有造成身体营养不良。

文革时期,我被安排到原昭通县东方红公社(现苏家院乡)的顺山大队十五生产小队当知青。那时,村民的主食就是马铃薯。每到腊月农闲期间,生产队长就会安排我们三个知识青年,背上包谷种籽去大山包换马铃薯种。生产队长小心翼翼地把队上精心保管的几十斤黄灿灿、沉甸甸的包谷种籽交给我们三个,千叮咛万嘱咐路上不要漏撒。当时我心里好生疑惑:顺山山里就有大个大个的马铃薯,为何还要爬山涉水几十里去大山包换马铃薯种呢?生产队长含着笑对我说:“小陈,你就不晓得了,越是高寒山区的马铃薯放到平坝或较矮山区来种,它的繁殖分蘖力强,生长力也越强,结出的马铃薯就越大。”果不其然,我们从大山包换来的马铃薯虽然个头小,却让种植马铃薯的顺山山坡结出了一窝窝浑圆硕大的马铃薯,村民们获得了丰收,家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天气寒冷时,在山坡上劳动,村民就会带上一些马铃薯,捡拾一些干柴,饿了,就烧马铃薯吃。吃了香喷喷的马铃薯,身子暖和了,干劲就来了,还能抵御大山里傍晚的风寒。

1977年底,我从江西农村调到原昭通县的博禄公社石渣河附近继续当知青,由于生产队里的包谷口粮早已分完,在我住的空荡寒冷的生产队保管室里,有一堆堆马铃薯堆在墙角。为了抢时间,母亲给我的珍贵大米我都顾不上做成饭吃,一日三餐,要么吃煮马铃薯,要么吃烧马铃薯,生活过得很清苦。两三个月天天吃马铃薯,把生产队的马铃薯吃了不少,心中过意不去,就主动去找生产队长,打算支付一些费用。但生产队长怎么都不肯收我半文钱,还热情地对我说:“小陈,要什么钱呀!你能坚持待在这里,我们就很佩服了。洋芋尽管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农村要别的,没有!马铃薯却有得是!这些马铃薯是分给社员们剩下的,你尽管吃!”短短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在博禄那几个月是我人生中较低谷的时期,结发妻子在江西不幸病故,母亲年纪大,每天讲完课还要抚养我那嗷嗷待哺的儿子。母亲支持着我,盼望我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她一再告诫我,再困难,也要坚持住!劳动空闲时,好好复习,准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母亲伟大无私的爱,又有马铃薯与我相依为命,我咬紧牙关,自学了所有高中课程,把父母为我找来的高考复习资料背熟了,终于,仅凭初中文凭的学历考取了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命运。

如今,我看到马铃薯就会感到亲切,我不仅不会认为它寻常、普通,反而喜爱它,因为它与我有不一般的感情。

(作者系中国写作协会会员、中共昭通市委党校退休中文副教授、云南省写作协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图文 马铃薯 会议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