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7-04 16:12◆盛学伦
有人说,一个人饮食的习惯和偏好,是童年时养成的。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
在水富,我老家算高山了,但是很奇怪,不产洋芋。洋芋本来就产自冷凉高寒的地方啊!
老家主产包谷、水稻,还有小麦、红苕,但就不出洋芋。集体生产时,还种过高粱、粟子等,但就是没种过洋芋。我家只种过一次洋芋。那是土地下到户后的有一年,父亲买了几斤洋芋来种,苗子长得粗粗壮壮,叶子墨绿,花花爱人,满以为会有个好收成,孰料收获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家的洋芋是中看不中用,结得稀,个头小,最恼火的是多数都有虫钻眼,吃的时候比较麻烦。老祖母也很疑惑:从来没种过,按说抢生嘛也该结得好噻,咋就不出种呢?从此我们家再也没种过洋芋,也没见其他人家种,直到现在也没有。
我也想不通:洋芋和红苕都是长在土里的,咋我们的土地就只出红苕不出洋芋呢?后来去昭通读书,才发现昭通坝子到处是洋芋,却不见红苕,大约昭通也不出红苕吧,正如我老家不出洋芋。我老家还不出花生、甘蔗,花生、甘蔗只产在比我老家山矮的江边河谷。那是让我小时候特别羡慕的地方,觉得生在矮山,有甜的甘蔗香的花生吃,实在是安逸!我想,每样植物都有其特有的生存条件和生长环境,比如海拔、气候、土壤、阳光、雨水……人不也一样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此又想到一个问题,农业产业化,这个很时髦。很多地方不都在喊千亩xx、万亩xx吗?而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农作物规模化,没有规模何来产业?而要规模,肯定就要有相当的种植面积,而在我们这些九分坡坡一分田的山区,要想连片种植上千上万亩,其实是很难的。
扯远了,还是说洋芋。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我和大人去亲戚家吃生酒。九大碗中有道菜,就拿洋芋垫的底。那是我第一次吃洋芋,也是第一次听说世上还有洋芋这种东西。说实话,我还是觉得肉好吃,一年吃不了几次荤腥的肠胃,显然更喜欢又油又香的肉坨坨。
后来住校读书,吃洋芋的机会就多了,坨坨、丝丝、片片……食堂师傅总是喜欢变着花样做洋芋卖给我们吃,大约是洋芋好洗好切、做的名堂又多的缘故,也可能是洋芋好买、不换季、价格便宜等等原因吧!在食堂买洋芋吃,最忌饭装得太满,特别是洋芋片片,很容易掉在地上,又不好意思捡,怪心痛的。
我这个从小没吃过洋芋的人,却对洋芋情有独钟。在昭通读书那三年,洋芋吃得最多,也吃出了感觉和感情。学校餐厅自然少不了洋芋菜,最喜欢校门口的油糕饵块稀豆粉,那油糕其实就是油炸洋芋,可香哪!还有炭火烧洋芋,当地人笑称“三吹三打”:把洋芋在褐煤上烤熟,用一根钢锯皮之类的,把滚烫的洋芋刮去焦皮,一刀剖开,夹上一勺昭通酱,抹匀,再洒上一点干辣椒面,那个味道,不摆了!离开昭通三十年来,只要有机会去,我都会去欣赏那让人心心恋恋的油糕饵块、烧洋芋,甚至带回来给家人,让她们一解洋芋之馋。不知为什么,水富的油糕饵块、烧洋芋就没昭通的香;是洋芋不服水土之故,还是个人的情结使然,我也说不清楚。
据我猜测,洋芋恐怕是人世间最广泛的食材了,不论民族、种族、地域,哪有不喜不好洋芋这个土蛋蛋的人呢?就连我那不满两岁的孙子,都最爱吃炸洋芋条。
洋芋既可作主食,也可做成各种各样的菜。我们家常做的有青椒洋芋泥、青椒洋芋丝、泡椒洋芋片、洋芋烧排骨、酸菜洋芋汤等等;有时还煮白水洋芋,醮昭通酱,当顿吃。随咋吃都喜欢,就没有吃腻的时候。所以洋芋始终是我们家的必备菜,存放时间长,不易腐烂,而不像其他蔬菜须放在冰箱的保鲜盒,要不隔天就蔫不啦叽的了。
常食洋芋还有个好处,养胃,治胃病,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由于小时候读走学,隔家远,饿饭太多,落下了胃痛的病根,随时都要吃药,有时深更半夜都会痛醒,真的是苦不堪言。偶然听人说吃洋芋可治,于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反正也喜欢吃,那一年多我家几乎天天顿顿都有一道洋芋菜,嘿,慢慢的我的胃病竟然真的好了,至少有十年没吃过胃药了吧!
有人说,吃洋芋,长子弟,本人貌相对不起观众,除了遗传,怕也跟小时候没吃过洋芋有关;也有人说,吃洋芋,人聪明,本人生性愚钝,真的跟童年不知洋芋为何物有关吗?只恨当年无洋芋。如果那时家里有洋芋,每天至少可以煮一个或者烧一个放在书包里,也不至于下午了还饥肠辘辘蔫叭叭地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不至于被一个小小的胃疼纠缠几十年。好在还是它,金蛋蛋一样的洋芋养好了我的胃、治好了我的病,我和洋芋之间的恩怨总算扯平。
所以我,没得理由不爱它,这金灿灿圆滚滚面露露香喷喷的大洋芋。
夜已深,胃也瘪,起床煮几个白水洋芋,充饥解馋去!
(作者系水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