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幼年那碗洋芋汤

 2018-07-04 16: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李 灿

每个人都有一些难以忘记往事。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的故乡昭通盛产马铃薯,马铃薯俗名土豆,我的家乡习惯称它洋芋。小时候家境贫困,洋芋在我们家中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煮洋芋、蒸洋芋、炸洋芋或者烧洋芋,各是各的味道,支撑起饭桌的“半壁江山”,成为饥肠辘辘的一家四口人嘴里的美味佳肴,我们家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印象中,父母每年都会种洋芋、玉米,但最让我难忘的是洋芋。记得年幼时,由于天生缺奶,我身体十分瘦弱,天天在饥饿中呻吟。那是在一年青黄不接之季,寒冷之夜,母亲背着病蔫蔫的我来到了我姑婆家,碰巧姑婆家刚吃完饭,桌上有一碗清淡洋芋汤,还剩下半碗炒肉。看到母亲背着半死不活的我来到他们家,姑婆马上就把那碗炒肉端了放在橱柜里。姑婆问母亲吃饭了没有,母亲微笑着说,还没!背着这孩子来看病,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后来姑婆端来了一碗米饭给母亲,母亲背着我打了一天吊针,已饿得全身无力。泡了桌上所剩不多的冰冷清淡洋芋汤,母亲喂饱了我她才自己吃,母亲吃着吃着姑婆突然就说:“你们家这个娃,我看还是别治了,嘴角都变黑了,是不可能治好的,还是拿去扔了吧!免得东奔西跑找亲人借钱,我家可没钱借你医治这个病娃。”母亲受了姑婆的侮辱和鄙视她仍然微笑着说:“我们不会放弃的、一定把这个娃治好……”母亲马上就背着我离开了姑婆家,走在漆黑无人的路上,两旁的包谷被风吹得飒飒的,回到家已是半夜。

洋芋汤的故事过早地在我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刻的创伤,铸成我从小孤僻、自卑的性格。在我七岁时病情有了好转,我家的家境也有了一点点改变。我上了学前班,由于自小体弱多病,注射的针水大部分是刺激脑神经的,所以在学校里我很少说话,目光呆滞常常一个人在角落发愣。很多同学骂我“傻子”“白痴”,有一个学期得到一张小小的奖状,心里才得到一点点安慰。

由于小时候我在贫困中生活惯了,带来一身的“小气”和 “寒酸”。这常常使我成了人群里不受欢迎的人。上了大学,我便更不爱讲话了,闷闷不乐。我不想让其他同学看到我的伤心难过,也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向别人诉说。老师好几次找过我谈心事,经过开导,逐渐我开始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跟有几位成了要好的朋友。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与关怀下,我振作了起来,学会了面对生活、对生活微笑。

苦难会让人更加自立自强,周末、暑假和寒假我开始尽力去打零工挣钱。平时,我也尽量省吃俭用,每一顿饭都有一个菜就是洋芋了,洋芋在我生活中是离不开的饭食,它不但价格低廉,而且美味、饱腹。

记得大学毕业以后,也总是不如人意,求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每当这时,我总回忆起年幼时的洋芋故事,它激励我更有毅力和决心,靠这样毅力和决心,我顺利考取了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

幼年洋芋汤的故事一直陪伴我走过风霜,走过那一段段难忘的记忆。

(作者供职于官渡区吴井街道办事处)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图文 马铃薯 会议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