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故土情深

 2018-07-04 15: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朱 红

洋芋,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它的味道几乎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昭通人的记忆里。尤其是远在他乡的人群,每每想起故乡的往事,洋芋的各种各样的味道就会不约而同地扑面而来。

芳芳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地从楼顶上的竹箩里,装上一篮米拉洋芋,喊上比自己小三岁的妹妹,蹦蹦跳跳地朝生产队的烤烟房跑去。每次去到那儿,都会看见烤烟房门口摆着一长串竹篮或撮箕装着的包谷或洋芋等着烧。人们一般都不用在那里守着,该做事的去做事,该玩耍的去玩耍,你放在那里的东西,总是不会轻易地丢失。那个被乡邻们调侃时称之为“乌洋芋”的中年男人,是生产队里专管烤烟的人选,乡邻们给他起的绰号,不是因为他真的长得像洋芋,而是因为他有一副像烧烤过的洋芋那般灰黑的面孔,再加上他整天和煤火打交道,“乌洋芋”的雅号在背地里就代替了他的真实姓名。

不过,一般来说,大家对“乌洋芋”都比较信任,即便你人不在那儿守着,他都知道哪一份东西是谁家的,他会按你平时的口味把你摆放在烤烟房门口的包谷、洋芋按顺序倒进灶孔里烧烤得黄澄澄的,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帮你摆放在原处。到时候各人按着时间去领取就行了。去那排队烧洋芋的人,通常都会很客气地顺手抓两三个烧好的洋芋或包谷硬塞给他,以表示谢意。接下来的事,就是一家人在院子里围着刚从灶火里烧得皮脆瓤软的洋芋,赞不绝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自然给予的这份恩赐。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段简朴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追忆,但洋芋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位置,非但没有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相反,现代洋芋的价值也从只为充饥饱肚皮的观念上,逐步提升到美食的领域之中。尤其是滇东北这一带的洋芋,可能是土质关系的缘故吧,你只要有机会吃上了,这味道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一辈子。这种独特的味道以及口感,其他地方同样的物种总是难以取代。这就是昭通洋芋特有的魅力。

洋芋的加工方法有很多种,烧烤煎炸,煮烹焖熘,切丝、切块、切丁、切片、榨粉等等,这些吃法可说是老少皆宜,人人喜欢。现在芳芳虽然身处异地,可家乡的味道总是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血液里,她的脚步无论走到哪儿,只要见到与家乡有关的东西,她就会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的开心快乐,即使在同样产品上价位要稍稍的高出一些,她也会豪不犹豫地选择家乡的产品。她这股犟劲,常常被孩子们取笑为恋乡情痴,孩子们总说:“妈妈,你应该学会入乡随俗,不就是点洋芋嘛,哪点的不是一样呀,都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了,还那么怀旧,真不像你的风格呀。”

听着孩子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语,芳芳有时也很想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不知怎么回事,那些大鱼大肉的味道,总是代替不了芳芳对家乡洋芋的那份怀念。一次一家人去逛夜市,大家看的都是穿的、玩的,可芳芳两只眼睛四处寻找的,却是家乡的土特产,就在全家人准备回家的时候,夜市的一个角落里堆放着大约两三百斤重的洋芋,芳芳不管家人是否高兴,便朝着堆放洋芋的地摊奔了过去,当芳芳赶到那堆洋芋面前时,惊喜得像个孩子似地连连说道:“真的是我们的昭通洋芋呀!”她一边念叨,一边向卖洋芋的人要了两个塑料袋,一下子就称了二十多斤。

(作者系华夏诗学协会副理事长,现居昆明)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图文 马铃薯 会议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