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识才 爱才 敬才 用才】吉学平: 昭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2018-06-19 09: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允琪

吉学平的老家在昭通镇雄县,他在外求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2017年,入选“凤凰计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高端科研柔性引进人才,他又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为家乡美好的明天倾力付出自己的才学。

吉学平现任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类部主任,荣获云南省云岭文化名家,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云南大学客座教授,曲靖师范学院高级学术顾问。他还担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生物进化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画学会理事。同时,还是《人类学学报》《中国岩画》编委。

早在2007年,吉学平在参加美国最大的人类起源研究项目后,首选昭通水塘坝作为项目考察研究起点,并发现了罕见的大象骨架化石,并确定了原生层位。2009年,再次发现古猿幼年头骨化石,初步判断为欧亚大陆最晚的中新世古猿。两次重大的发现,确立了水塘坝将成为我国最晚中新世(距今600万年前后)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的唯一地区。水塘坝地层为研究晚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及动植物群的更替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今后连续发掘和研究,将可能发现更多的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猿类化石“缺环”。 2017年,在吉学平长期建议下,周忠和院士工作站和云南人类演化与环境变迁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推动未来水塘坝的乃至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研究。目前,吉学平正在组织将流失在外的水塘坝化石全部复制回到昭通,以便将来展示、开发和利用。

针对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研究,吉学平领导的研究团队目前已发表高水平的论文17篇,确定了从猿到人过渡的古猿缺环的发现、最早的中华乳齿象、最大的水獭化石、世界上貘类化石的演化中心,最大的新生代鸟类化石群以及所涉及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南亚季风气候的演变等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水塘坝将成为晚新生代物种起源中心之一,已经发现和发表一部分新种,还有很多正在组织研究,未来将陆续发表更多的成果。

此外,吉学平长期与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及威信、盐津同行合作推动昭通悬棺的研究。悬棺人骨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刊物《人类科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悬棺的纪录片在美国《Discovery》频道播出。近期正在推动悬棺民族的全基因组研究,以便确定悬棺民族族属,破解悬棺从东南沿海扩散到西南和东南亚的部分谜团。2017年,吉学平还带领考古队在镇雄发现昭通首个旧石器时代遗址。

吉学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昭通的发展,他侃侃而谈。昭通文化底蕴丰厚,这与汉晋以来昭通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要冲,作为各时期的“先进文化”进入云南的通道很有关系。昭通人有智慧、有才华,很多人天生具有文学“细胞”。昭通人非常重视教育,爱读书、能读书在全省形成共识,从古至今都英才辈出。过去,由于人口密集、地理环境以及交通建设落后,昭通的发展长期滞后。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乡村脱贫精准发力,城市公园打造、文物古迹保护开发方面成效显著,这大大提升了昭通形象品位。吉学平满怀信心地说,新时代的昭通人勠力同心、必将激发出创造活力,实现跨越发展。作为昭通人要用目标促动力,更要有视野前瞻、团结干事、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来为昭通的建设添砖加瓦,奋进的昭通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党建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