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5-08 15:40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兴文)从学校毕业,吴应江先后在永善码口镇林业站、灾后重建办、扶贫办等部门工作,经历过林权制度改革、溪洛渡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因为工作特别能吃苦,镇情村情特别熟,业务能力特别强,同志们亲切称他“活地图”、“一口清。”
用脚丈量社情民意
码口镇基础脆弱,道路交通是制约脱贫攻坚的最大瓶颈。自2012年进入扶贫办工作,吴应江跑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无论是整乡推进项目规划编制,或是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编制,亦或是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每一项工作都要到村、到组、到户,作为扶贫办主任的吴应江,这一揽子的活路他都是亲自参与,交通不通,他用双脚作为“量天尺”,逐村、逐组、逐户收集信息。
黑甲、犀牛农村危房改造,时间紧,任务重,为让建房群众尽快拨到补助资金,他用足脚上功夫,把原计划一周的入户验收工作3天完成,每天入户上百户,脚上磨起血泡。为方便群众,他背着复印机到老百姓家中为他们复印身份证、户口薄等资料;2017年开展村组公路硬化设计,他领着大伙快马加鞭,一周时间徒步丈量完全镇190多公里的村组公路……
“他是我们的业务能手,全镇脱贫攻坚所有的项目规划都凝聚了他的智慧与汗水。”镇领导对吴应江的工作充分肯定。
用情服务家乡建设
吴应江是码口本地干部,身上流淌着浓浓的家乡情。因为工作踏实,业务精干,原本他有很多机会被县上的部门选走,但他都选择了留下。
扶贫办的工作,无论是项目编制,或是信息系统管理,都涉及若干的数据和表册,干好工作,检验的是业务要熟、情况要清、思路要明,有无谓的牺牲精神,为了全镇的脱贫,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对于吴应江已成了家常便饭。为解决新民村撮鱼、垭口两社人畜饮水,吴应江和他的同事们爬陡坡、攀悬崖、趟深水,冒着生命危险去到素有“亡命谷”之称的碗箩沟寻找水源点,趟过深水时眼镜滑落水中,700度的近视让他看不清脚下的路,险些被水冲走;码口松林至玉马公路立项建设,是解决玉马、烟坪两村5000多群众脱贫致富的“快速通道”,为搞好地勘设计,吴应江和同事们10多次拴着绳索在悬崖绝壁踏勘路线……盘点码口的扶贫事业,处处涌现吴应江繁忙的影踪。
“脱贫攻坚大战中,我只是沧海一粟,尽了绵薄之力,更感谢那些为码口发展默默奉献的外来干部。同事龚明,忙于工作,女朋友每次来找他,都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美好姻缘擦肩而过;同事郑熙是一名回族同胞,驻村连续10多天吃泡面,饿得没有精神,看到非常心痛……”吴应江深情地说,看着家乡一天天的的变化,作为一名码口人自己深感自豪,再苦再累,一切都很值得。
于公务,吴应江忘我牺牲,为了工作,他跟妻子约定,等到码口脱贫再生育二孩;于家庭,对妻子的体贴、对孩子的关心、对老人的孝敬,这些都只能是“空头支票”。“妻子没有工作,在伍寨承包政府食堂,两个月才能见上一次面;女儿10岁上小学五年级,家庭作业无法辅导;自己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连有时生病都无法照顾,相反是老人照顾自己,经常下午五点在家做好饭一直等到晚上八九点。”论起家事,吴应江深感内疚。
在码口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无数像吴应江一样默默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的担当与付出,托起了码口人民阔步奔向小康的希望,换来了贫困山村水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纵横交错的水利设施,风生水起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