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灯

 2019-05-14 16:12  来源:北纬29°

我是极怕黑的,总希望家里的灯光暖暖的、亮亮的。这不仅是因为小时候走的夜路多,更因为幼时度过了无数个只有昏暗煤油灯照亮的夜晚。那时的夜晚,无论繁星满天或是朗月高悬时,总觉得不管是星光还是月光,比家里的煤油灯都要亮很多。于是,我们总在月夜,在大路上玩游戏,月光虽然不够明亮,但足够照见脚下的路,也足够看清每个小伙伴的身影。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我总会想起那清幽的月光下欢快的笑声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后来有了电灯,但灯光微弱得和煤油灯没什么差别。因为穷,就显得电费贵,平常大人是舍不得用100瓦的电灯泡来照明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把堂屋的电灯泡换成100瓦的。电灯泡不仅照亮了屋子的每个角落,也把我的心照得亮亮的、暖暖的。那时觉得光就代表温暖、代表希望。因为电压总是很低,即使换上1000瓦的灯泡也没有现在40瓦的亮,市面上应运而生一种节能灯,只适合110伏的电压用,用上了节能灯,家里顿时亮堂了许多,看着节能灯发出惨白惨白的光,没有温暖、舒服的感觉,心里总是怪怪的。
虽然有了电灯,却是经常停电,停电时只能再点亮煤油灯。那时的煤油是贵的,买煤油全凭证,很多时候即使有煤油供应证,也是限量购买。我们村没有供销社,每次总要到邻村供销社去打煤油,若去得晚了,就买不到煤油,晚上只能弄很多苞谷棒子把火烧得旺旺的,借着炉火来照明、取暖。其实家里也没有那么多苞谷棒子来烧,一家人总是借着燃烧起来的火光赶紧洗脚,然后摸到冰冷的床上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会打听清楚哪个供销社有煤油卖,邀约起几个小伙伴,到更远的供销社买煤油。记得有次我们跑了三个供销社,虽然是骑车,那时家里能有的都是重型自行车,我们只有自行车高,根本坐不到坐垫上蹬车,只能骑在大角架上,终于在桃园那边的供销社买到了煤油。从早上出门,待买到煤油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尽管很饿,还是很兴奋,因为有煤油灯,就不用早早睡觉。
小时候到奶奶家,她家住在辕门口,若晚上没回去,是最欣喜的事。因为晚上出门不用电筒照亮,街灯已把城市照亮,城市的路比农村的土路可是洋气多了,没有泥巴,还亮堂堂的。两分钟就可以跑到位于城中心的广播电视台,还可以在晚上逛逛西陡街、馋嘴街。辕门口可热闹了,卖菜的围着电视台摆了一圈摊子,地盘不够,又延云兴街到陡街口再摆两个对排。天快黑了,菜市场依然热闹非凡,卖菜的想把菜趁人多赶紧卖完,买菜的想趁天快黑了杀个好价,捡个便宜。看完热闹,回到奶奶家,奶奶已睡下,怕影响奶奶睡觉,也学童第周在路灯下看书。以为如此,表示自己很刻苦,就能考上大学,有个工作。路灯昏暗无比,只比月光稍微亮点,书上的字看得不够分明,看起来很吃力,还以为自己懂事又努力,在心里暗暗得意,表扬自己一番。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又憨又傻,坐在家里看书学习效率更高。
街灯虽然昏暗,心里却很羡慕城市的夜晚。总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村子的大路边也安上路灯就好了。那样,晚上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害怕,也不用打手电筒了,特别是寒冷的冬天,手不用再被寒风刮得刺疼。
工作后,我在的第一所学校还没有通电,晚上不敢用煤油灯,怕第二天起来两个鼻孔全是黑漆漆的油烟,无法清洗干净,只能点蜡烛。在昏暗的烛光下孤寂无助,做饭的小姑娘美丽善良,在我的恳请下每晚都来跟我作伴。窗外就是一户人家,每天听着他家的鸡鸣犬吠,看着他家的炊烟升起,即使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也没让我觉得离窗外的世界有多近,反倒因孤独和害怕显得格格不入、更觉厌烦,厌烦那漆黑的夜、厌烦那泥泞的路、厌烦那浑浊的沟水。还好,没有电灯只有蜡烛的日子两个星期后结束了。后开明白了,活在灯下的人并不比漆黑夜里的人更光明。尽管如此,灯意味着条件更好点,却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希望会在每个黎明时到来。
当从黑漆漆的山村回到城市,看到城市的宽马大陆,灯火通明,对灯更是无比眷恋了。
自己在城市安家落户后,因为小时候节能灯白煞煞的感觉实在不好,家里的灯泡都选暖光的,只有亮亮的暖光才是最舒服的。
几年前去永丰镇吃饭,发现那已经通了太阳能路灯,灯光虽然微弱,但总比没有强。后来,与老家相邻的白坡村子里都安了路灯,老家的村子离城最近,村子里却没有路灯。现在,老家那不仅修通了国学路西沿线,还安了明晃晃的街灯,这不仅是城市发展带来的福气,更是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的标志。天气好的时候,总有一群人借着灯光,找个宽敞的地方跳广场舞。
原来回老家,只能借着车灯照明,现在无论何时回家,都是宽阔的道路,夜晚灯火通明,十来分钟就到家了。有了路灯,回家的路不再漆黑得让人害怕。修了路,回家更快,用时更少。路灯温暖了许多夜归的人,为很多忙碌生计的人照亮了回家的路,明晃晃的路灯,震慑了蟊贼劫匪,带来了一方安宁。
每当夜幕降临时,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每家每户的窗户都会透出明亮的灯光。这些灯一起奏响夜的华章,让夜幕更美丽动人,让心不再孤独,充满温暖和希望。

来源:彭国琼(作者系昭阳区第五小学教师)昭通日报 3版(陈允琪)  丨配图来源于网络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