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花开水竹

 2019-01-16 10:00  来源:北纬29°


通讯员 周自云“道路宽了,环境干净了,乡村集镇亮丽了,村容村貌更美了,民风民俗大变化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近日,笔者到水竹乡双旋村采访时,听到村民这样赞叹。水竹乡为何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巨变?永善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黄勇说原因很多,其中与水竹乡全面启动深化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工作紧密相连是一个主要原因。


动员:上下一心 全民参与


水竹乡,东与大关县高桥镇接壤,南与墨翰、莲峰两乡(镇)相连,西与黄华镇和黄坪村交界,北与马楠乡相邻,总面积175.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有3371户10106人,境内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刚刚过去的2018年,永善县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改革进程中,把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水竹列为全县的试点乡(镇)。随即,一场“广泛宣传发动,上下齐心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改革硬仗在水竹乡全面打响——


我们的目标是,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健全农村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党建有力、产业兴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平安和谐、文明祥和的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水竹!”乡党委书记徐坤德介绍说。


重任在肩,超常努力。水竹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多次深入村寨调研,问计于民,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心不往一处想,仅靠单枪匹马,不发动全民参与,是完成不了任务的。”水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邱毅萍介绍说,“历经‘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助脱贫’的夜以继日攻坚,当前水竹乡的脱贫进程正在加快,在此基础上,为全力抓好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工作,水竹乡开展了‘整合力量、干部包组、综合施治、全面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夯实基础设施,逐渐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改善了人居环境。”


“这个周末,轮到我值班,虽然不能上山做农活了,但我还是很忙,要打扫整个村落的公共环境卫生,要看守好家园,如果有远方客人进村来,我要热情友好地招待他,还要盘问他进村做什么。”塘坝村寨子村民小组苗族同胞李明荣介绍说。据了解,寨子村民小组订立了《村庄管理公约》,成立了6人管理委员会,轮流值班。“过去,牛羊偶尔会被偷,如今小偷不敢来了,咱们村寨多年没有丢失牲口了!”苗族同胞李光友高兴地说。


寨子村民小组的村庄管理,是水竹乡村民自治的一个缩影。如今,全乡村民小组全部组建了社会治理小组,出台了《村庄管理公约》,每个村民都成为村寨主人,他们组织、实施和监督“一事一议”公益项目,整治大操大办不正之风,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热情调处邻里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带头创建文明家庭,对赌博、酗酒、迷信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抓好户间道和院坝硬化的规划建设,认真落实人居环境整治。


突破:创新引领 多管齐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突破难点,确保水竹乡深化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工作深入推进,为永善县各乡(镇)树立一个标杆,水竹乡党委坚持创新引领,多管齐下,以“五个夯实、五个服务”为载体抓实社会治理改革工作有力抓手。


夯实党建基础,服务乡村振兴。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建设,以5个村(社区)党总支部为核心,以各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以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基层。


夯实普法基础,服务法治创建。树立大政法、大调解、大综治、大安全的理念,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按照“综治办+综治信息系统+N”的模式,抓实信息化建设,做到苗头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隐患在一线消除,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


夯实德治基础,服务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村(社区)村(居)委会所在地、塘坝村寨子、双旋村红洋新村、沙坪村上下寨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自强、诚信 、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将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内化为自觉行动。


夯实民主基础,服务村民自治。创新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探索“党建+村规民约”乡村治理模式,着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以集镇法制建设一条街和公路沿线、河道沿线、村委会所在地、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示范点为引领,逐步推进,全面覆盖。同时,加大“七五”普法力度,深化学法普法工作,做到乡有法律顾问、村有法律服务者、组有法律宣传员、户有法律明白人。


夯实“两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础,服务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脱贫攻坚为切入点,因地制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蓝莓种植基地、方竹种植、猕猴桃种植为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牵引,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核桃7900亩、花椒3271.6亩、方竹5000亩、蓝莓6700亩、猕猴桃300亩。


展望:生态之乡 幸福水竹


“来吧、来吧,亲爱的朋友们,吹起芦笙唱起歌,羊角敬过来。美酒飘香,为您先洗尘,欢迎您到苗寨来。啊!看呐朋友,家家盖新楼,牛羊成群。啊!看呐朋友,男女老少心欢畅,苗家变新样。”


这是苗族同胞为感谢党和人民,近期谱写的新歌,抒发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心情。过去,水竹乡愁吃愁穿的村民,现在已经住上政府为他们盖的新房,还多渠道、多模式引导他们发展蓝莓产业、竹子产业,引导村民自主管理,改变陋习,倡导乡风文明。过去的水竹乡,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吃穿没有……但在今天,笔者欣喜地看到,这困境已得到彻底改变!


今天的水竹乡,社会治理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围绕“生态之乡,幸福水竹”建设目标,水竹乡立足于完善集镇服务功能,广泛动员干群大力实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秀美宜居的生态之乡。


乡干部刘卓娅告诉笔者,日前,水竹乡已完成对集镇主街道及公路铺设沥青,科学规划了集镇街道,修建花坛、增设绿化带,拆除违建,在公路沿线及集镇河流两旁栽种竹苗20000余株,修建了3个公厕、新建室内灯光塑胶篮球场1个,清理排污管3000米,购买垃圾清运车1辆,对街道垃圾日产日清,实行全天候保洁,不留卫生死角。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提升人居环境,水竹乡还不定期组织乡村干部职工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行动中,全乡干部职工带头,动员群众参与,沿集镇道路依次对店面外溢、占道经营、违章拉棚搭盖、乱堆乱放、破旧遮阳棚等影响乡容乡貌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进行劝导及整治,对乱搭乱建物、横幅等进行依法拆除,清理沟渠、背街小巷卫生死角、乱堆放的杂物和路边垃圾等。通过纵深开展“一中心、两线道、四河道、十个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如今,乡集镇和各村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陶醉于水竹美景的年轻干部朱绍村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水竹乡:“盘旋于云梢之巅,穿梭在蓝天翠林,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那正是坐落在海拔2300米的生态之乡——水竹,依山而居、百鸟争鸣,一个优雅恬静的地方……”


“生态之乡、幸福水竹,避暑胜地、养生天堂!”随着该乡社会治理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笔者相信,水竹将成为昭通的“小丽江”——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审核:   责任编辑:雷娟娟 胡訾雪(实习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雷娟娟 胡訾雪(实习生)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