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创新高地上绽放云岭之光

 2018-03-21 09:5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参加全国两会的云南代表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热烈讨论,深入交流。云南日报记者 雷桐苏 摄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循着强劲的号角声,云南该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占领创新高地,为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云南代表、委员进行过热烈讨论。

    搭建平台,筑牢创新发展支撑点

    创新离不开平台。代表、委员们认为,云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催生产业升级的功能作用,努力奠定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去年开始规划建设11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城,要实行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长张德华介绍,玉溪已搭建5个创新众创空间、12个省级创业平台,形成了很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今后,还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今年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5年后要达到2.5%。”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目前,我省已完成了“昆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申报的历史、定位及材料要件的研究审定和修改完善等前期筹备工作,近期将按程序正式向国家提出创建申请。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拉玛·兴高认为,昆明、玉溪、楚雄必须积极作为、加压奋进,全力做好自创区申报和建设工作,争取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在云南落地,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云南特色、滇中城市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其他地区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希望国家尽快批准云南省设立自创区,支持和推动自创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创新中心,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先导区、民族创新发展示范区、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他说。

    与平台建设一样,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建设也亟待加强。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副主席、云南昊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彪认为,当前,云南还存在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不够等问题,比如在企业融资方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工作还不尽合理。对此,要以问题为导向,清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

    发挥优势,找准创新发展着力点

    我省境内有天然药物资源6559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51.4%,民族药资源2000多种,民间验方有1万多个,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目前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养生、保健等产业融合度差,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

    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代表、委员们建议,要结合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加速实现技术创新的转化应用,不断壮大和优化以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医疗健康服务、商贸流通等构成的产业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副省长李玛琳建议,国家支持云南建设一所省级民族医院、一所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并将民族药特色优势品种、独家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从国家层面完善民族医药服务保障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徐彬建议,采用国家和地方共建的模式,在云南建设国家生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高水平打造国家生物疫苗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生物疫苗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国家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推动我国生物疫苗产业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卫计委主任侯桂芬指出,三七是云南乃至中国最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但是尚未被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无法进入食品开发领域,开发空间领域受到限制,食品市场难以拓展,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尽快把文山三七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切实化解三七进入食品领域开发的政策瓶颈,为做大做强三七产业开辟新途径。

    补齐短板,抓住创新发展关键点

    “云南发展缺少高端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和市场人才,我们一定要补齐这块短板。”全国人大代表、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发言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大家认为,面对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目标,面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激烈竞争,云南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认为,现在,高校师生做了很多创新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在转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发力,在创新的质量上发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切实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谌爱东认为,科研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要充分融合起来,突出产学研、上中下游集团效应。

    “在新时代,坚持做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守望者和奋斗者。”全国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的视线聚焦“三农”。他表示,作为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省农科院要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把现在已成熟的农业技术和成果更好运用到云南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同时,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重心下沉,往基层走,不断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另一块短板。全国人大代表、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永平认为,要通过两化融合和应用智能制造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优化管理体系、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把原来占用土地多、生产效率低的产业淘汰掉,置换成装备水平高、节能环保、先进可靠的新的产业。他希望,云南省提高钢铁方面的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整合,“一个是技术要创新,一个是经营的投融资模式要创新,一个是运营的模式要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引领才能推动企业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 杨富东

    陈晓波 尹瑞峰 左超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天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