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保卫东:根深树稳叶自茂 潜心磨砺方栋梁

 2018-03-15 17: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读《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体会

1968年底,毛泽东同志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参与社员劳动,历时近10年,有的陆续回城、当兵、招干、上大学,有的安家到当地甚至有的和农村青年结婚就安家到了农村,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绽放了他们热旺的青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以采访实录形式汇集了同习近平同志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29人对习近平同志的所知所感,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们读到了那段历史中更深厚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一部虽浅显易懂但很值得反复品读的励志著作,为大家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习近平黄土地里的七年岁月磨砺,在他的心底牢牢树起了要一生为群众利益谋实事大事的坚定信念

(一)酷爱学习,坚持不懈学习为他树立远大理想吸取了广泛营养。19691月时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和同批知青都一致说道:当时知青带的行李中,近平有两个箱子沉甸甸的,里边全是装的书;近平和另外5位知青住在一个窑洞里,枕边堆满了书;有人愿意借书他都无私借予,帮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他见缝插针、如饥似渴地学习,即使脸鼻都被煤油灯熏黑了,为不影响室友睡觉用身子挡着昏暗的光也要看书。上工劳动装着书,劳动休息时间就拿出书本学习;外出有条件就找书、抄写对联,不失时机地攫取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历史、文学各个方面,许多著作是细读数遍,广泛吸取各领域的学问,为他树立远大理想照亮了人生之路。

(二)习近平生态、善良而干净的心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劳动的互动中得到拥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在群众家吃“派饭”,付钱主人不收,他悄悄压下了“这碗面的几倍价值”的12两粮票和3毛钱,对老百姓的利益“丝毫不沾”;智障“半憨憨”灵娃常对大家恶作剧令父母犯难,讨不少人恶言恶行,但近平与对他不仅不嫌弃,还与他交朋友,更从没有过疾言厉色,逐步改善了大家对待灵娃的相处和关系,灵娃的父母十分感激;文安驿公社集市上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讨吃老人,他慷慨解囊,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脱下自己穿的外衣送给那位老人;把自己心爱的大衣慷慨相送没有衣服穿的村民铁锁;路遇70多岁的老大爷拉车,他毫不犹豫地帮助;村民的生猪跑了,也积极帮助找回。他把每家的事都当自家的事,每人的难都当自己的难,用心用情地帮,体现出的高尚人格深深地烙在了乡亲们的心中。

(三)务实做事,不断引导和发动群众改变贫穷面貌的行动使他成了梁家河大队的领导核心,也不断使他增强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头是大伙对近平同志的形象认定,群众最需要什么、最紧迫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就设法解决什么问题。缺柴、缺水、缺电、缺菜、缺耕地,赶集太远耗时间、外出买农具成本更高等等,便带领大伙办沼气、打井、打土坝、引籽种蔬菜、办铁业社、购销点、磨房等,他不仅思路走在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行动更是始终走在前头。挑粪、锄草、割麦、打井等重体力活样样干,从不叫苦叫累,从没见过他偷懒;打坝时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挖井时冒着吊起的土石有可能掉下砸死人的危险,他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修补沼气池又臭又脏但他毫不犹豫下到池底检查和修补。他的思想和行动被大家信服,他已经把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他也在其中找到了力量,进一步确立了人生方向。正如他后来所说,插队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借用郑板桥《竹石》一诗改动几字描述他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其实,也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四)习近平把梁家河当作家,把一腔热血播撒在了陕北故乡,那里的人民把他当最亲的人,厚厚的黄土地岁月蕴育了他对人民无限的爱,为他后来在治国理政中始终牢牢把握人民利益、突出民本思想奠定了信念根基。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他始终把自己看作农民,当作“黄土地的儿子”,经常说“我们老陕”,面对1974年大学招考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主动放弃。“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这也是我人生逆境中、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临离开梁家河上大学时,把自己能表达情谊的东西都赠送了,把两条棉被,两件大衣,还有一个针线包送给了村民张卫庞。张卫庞非常深情地向记者介绍:这个针线包是近平来插队时,他妈妈给他做的,上面绣着三个字娘的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993年,他第一次从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见灵娃妈和灵娃两个人度日生活十分困难,又给予了支助;村民吕侯生因腿疾给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他写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费,将吕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积蓄几万元帮他支付医疗费用。1999年吕侯生做了截肢手术,他知道后又帮他支付了所有的费用;2015年到梁家河时给每一家都带了礼品。帮助村民的事很多且始终没有间断。大伙把近平当亲人,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是他,而他更把那里的群众当恩人,始终竭尽全力相帮。

习近平到延安时犹如一张干净整洁的白纸,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和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涤荡的黄土地中蕴育和熔炼七年后已经很成熟了,迈着坚实脚步,带着理想、思想走向了远方。“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人民的选择和时代的需要,他担起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

二、《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的时代启示

(一)以问题导向、以实干聚力、以创新开路是习近平同志一惯的作风和经验,也是我们现在必须坚持和发扬的基本作风。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心置于人民群众中、把脚插入泥土中才能不断吸取为人民谋幸福的不竭智慧和强大力量,这是习近平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的真悟,也是我们党的本、根、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移。

(三)读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我们新时期做群众工作的生动教材,习近平同志的群众工作方法在那个年代适用,现在、将来也永远适用,我们必须认真对照和践行。

(四)坚强的党性是在艰苦、困难的时空中煅烧的真金,习近平同志从入党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所表现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看齐的标杆。要学习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学习他谦虚学习请教、静心历练心智、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意志和人生态度,学习他始终把处理好团结作为基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学习他思想既仰望着星空而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的爱民情怀,学习他不怕难、敢负责、勇创新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大国领袖青年时代平凡而特别、平常而高大、日常而伟岸的故事,亲切具体、可触可感,清晰明朗、可信可学,让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增强了自己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自觉同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坚决态度和决心。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