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3-09 10:04◆昭通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 翼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书法家吕世平先生夫妇约请小坐,席间便见到杨松葛。杨松葛名气很大,在美术的江湖里,一直是个传奇。杨松葛是昭通绥江人,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副精致的眼镜,其年龄略长我一点,却气度不凡,其着装打扮,举手投足,的确是很文艺的样子。
这不足为奇,在昭通这个山寒水瘦、但历史文脉久远流长的地方,突然冒出一两个文艺人才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奇的是,杨松葛赠送了我几本画册。这些画册里的作品高雅,气度开阔。其间有一本《云南山水写意技法》,居然是高等专业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选习教材!坐下来细细翻阅,其理论与实践相融,文字与画作相间,文笔规范,有板有眼,洋洋洒洒,从六个方面将云南山水画分析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这当然让我吃惊,想自己要是早些年遇上此君,读到这样的教程,想也应该是个画画的范儿。在昭通,作品写画得上档次的,不少。但作品作为教材的,规范行为,引导方向,就凤毛麟角了。我所知道的,还有一位,就是昭通师院的任继敏,写有《幼儿文学鉴赏》一书,也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研习幼儿文学的必修教材。任继敏也是绥江人,怪哉!这不由得让我对这个绥江人相看刮目,暗地里琢磨,自己一直在泥淖里奔命而难有作为,是不是未得到这大山的搓磨和江水的淘洗?
绥江在金沙江下游,长江东转之地,此地山峦起伏,沟壑交错,坡陡谷深,海拔悬殊,天高云淡,而江流至此,则更多平缓、沉稳、厚重、深邃,早在春秋时候,此地便多有记载。这样一个由来已久的地方,出人才、出杰出人才是必然的事。杨松葛的出现,是绥江长山大水里的一抹亮色,更是云南红土地上的一树奇葩。
杨松葛的画,山水见长。云南之山水,林林总总,多有迥异,天造地设,如有神赐。杨松葛是性情中人,因山水的滋养,便感念山水的养育之恩;因山水的磅礴,便在胸怀中注入山水之伟岸;因山水之汹涌,便爱上了它的磅礴而痴性不改。在杨松葛的笔下,山之大落大起,云之聚散淡浓,天之高远迥阔,水之深沉博大,树之奇崛稳健,人之聪慧善良,都让他表达得准确而淋漓尽致,让人铭记不忘,这当是一个有胸襟者方可为之,胸襟中有丘壑者方可为之。
杨松葛的画,力透纸外。杨松葛早年博学,多艺多才,其少年时候研习武术,爱恨鲜明,满腔侠气让人钦佩。此后又致力于音乐,一把吉它,又弹又唱,此伏彼起,余音绕梁,让人迷醉。而其间对文学琢磨的深入,对文字搓捻之精到,为他的画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储备了力量。此前的种种准备,被巧妙地运用到了他的那一支笔上,恣肆纵横、启承转合、墨色相生、师法自然,让人叫绝。那支笔是一支敢于爱恨的笔、敢于说不的笔,透出了精气神的笔。
杨松葛的画,情感炽烈。画笔深沉而情感炽烈,恰似无言之江河,自胸中出,奔涌跌宕。其画作里的景象,树木高拔,草叶疏朗,村庄安适,云淡天高,山脉逶迤而来,江流无声流淌。早春的树,暮秋的山,滞积的江,迟疑的云……都在无言地诉说着画家对这块土地炽热的爱。这当是他传统功力的有效展示,更是饱醮爱意的画笔深情的倾诉。我以为,没有爱就没有作品,没有恨就没有精品。从杨松葛的作品里可见一斑。
我自幼生长于乌蒙山地,于我而言,这些在生活中息息相关、在作品里似曾相识的山水让我心潮起伏。高山也好,草坪也好,溪流也好,村落也好,那些铭记在一个少年记忆里的影像,在一个画家的笔下重现,将思乡的情结化开,将回望里的乡愁牵扯,的确是件激动人心的事。
断断续续与此君交往过几次,大多平淡无奇,更多则是礼节性的问候,便各理其事。创作嘛,需要的不是扎堆、起哄和无休止的吃喝。几天前,杨松葛将他新近展览的画作图片发了一些过来,守望着它们,一个世界呈现在我的眼里,仿佛前世,又似今生,握一壶茶,我呆坐很久。长长短短的线条,深深浅浅的墨韵,远远近近的景致,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画家成长的历程,见证了一个画家此前所经受甘苦酸辛,展示了一个画家在艺术道路上尚未停止的努力与探索。艺术这条路是孤寂的,艰辛的,这条路上的曲折与坎坷,酸楚与屈辱,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在这条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只有自救,别无他法。看这些画作的整个夜晚,雪花纷飞,昭通今年最大的一场雪沸沸扬扬,铺天盖地,簌簌有声,叫人无眠。
无声才叫大江,潜流更能深远,这是我对杨松葛画作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或许有些肤浅,但是发自内心的、肯定的、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