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2-24 11:152017年的精准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老百姓要贫、争贫、抢贫的现象。少数思想落后的非精准扶贫对象,认为政府给的好处人人都应该有。于是,自己享受不到扶贫的优惠政策,心理就不平衡。于是煽动群众无理上访,无理闹事,给扶贫工作增加了阻力。
在精准扶贫中,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扶贫资金到人到户,真金白银落到贫困户的手里,亮瞎了一些人的眼睛。于是政府成了一些人眼里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不少群众为分得一杯扶贫政策之羹,争先恐后抢当贫困户,甚至为了贫困户名额而闹得天翻地覆,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为了讨个说法到处上访,使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笔者认为,仅仅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不但难以把群众从贫困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而且可能还会扶出一些“没有脊梁”的精神上的“东亚病夫”。要化解精准扶贫中群众争当贫困户的矛盾,使精准扶贫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需抓牢精神扶贫的“牛鼻子”,从思维和知识层面为群众补足“精神之钙”。通过扶志使群众树立起自立、自信、自强的脱贫思想,通过扶智使群众掌握增收致富的劳动技能。
在扶贫过程中,相关部门举办了各种劳动力技能培训班,使贫困群众从中获益不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但笔者认为,在加大扶智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大扶志的力度。在交通不是很闭塞的贫困村,很多贫困农户致贫的原因都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有关。在等、靠、要、闹思想的驱使下,部分群众成了“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群体。大大增加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扶贫难度,影响到了脱贫进程。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为破除老百姓精神上的贫困,需要扶贫、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扶贫格局,深入乡村,深入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贫困群众送上“精神之钙”使其认识到,一个人过分依赖政府的救济和社会的施舍,是永远摆不脱贫困的。
吃自己的饭,穿自己的衣,靠天靠地靠政府不算是好汉。抓紧抓实精神扶贫的“牛鼻子”,变扶贫工作中简单的资金投入为更加注重思想引导,努力帮助先天气血不足、后天营养失调的群众树立“人穷志不穷”“守贫可耻,致富光荣”的思想,鼓励和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怨天尤人,彻底摒弃“等、靠、要、闹”的思想,我们的扶贫才能取得一劳永逸的时效。
昭阳区扶贫办:杨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