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7-10-20 14:49(2017年10月10日,昭通博物馆,陈列的古象化石标本)
昭通新闻网讯(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广玉 文/图)近段时间,昭通博物馆的古象化石标本引起许多科学家高度关注。自1962年,在昭通发现“昭通剑齿象新种”的剑齿象化石后,近几年,昭通发现了原地埋藏的古象骨架、古猿头骨等化石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次件,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些化石构成了珍贵的晚中新世“化石库”。
(2017年10月10日,昭通博物馆,陈列的古象化石标本(局部)。)
经年代学研究,该区域出土的化石地层距今约620—600万年。昭通古象化石群及古猿头骨化石的发现,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
村民捡到骨头用来止血卖给药店几角钱一斤
昭通中心城市周边几个乡镇的地下有着丰富的褐煤资源,据探测,褐煤范围有140余平方公里,达80亿吨之多,并且煤层离地面很近。前些年,当地群众没有燃料时,就挖褐煤掺点土和水打成煤饼,晒干了当作燃料。不过,政府部门早已发文不准私自采挖褐煤了。
多少年来,当地群众在挖褐煤时或者耕地时经常挖到动物的骨头,他们称之为“龙骨”,劳作时身上擦伤流血时,他们就用刀子刮些龙骨上的粉末涂在上面,据说有止疼的作用,也有的拿到城里的药店去卖,药店按中药龙骨收购,每市斤的价格只有几角钱。
(2017年10月10日,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村民毛国栋个人博物馆内陈列的古象化石标本(局部))
这些动物的骨头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叫毛国栋,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人,生于1954年。上世纪70年代,正值年轻力壮的毛国栋给一个砖厂打工,尽管工资不高,但砖厂就在他家附近的水塘坝,他还是坚持了下来。1989年,砖厂改制,几经周折,转给了毛国栋个人。
(2017年10月10日,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村民毛国栋个人博物馆内陈列的古象化石标本(局部))
没想到,毛国栋上半年接手砖厂,下半年就发现了一件重达几百斤的大龙骨。砖厂烧砖时需要褐煤,龙骨就是在褐煤与地面的沙土层发现的。后来,经常会挖到一些动物的骨头,毛国栋都收集了起来,遇到特别大的龙骨,毛国栋的砖厂就会停工,他守在那里,让工人帮他清理、挖掘,然后运回家。
当时,毛国栋也不知道这些骨头有什么价值,只是感觉是好东西,有收藏价值。毛国栋先后挖出了古象上颌骨和象牙的化石以及其他动物、鸟类的化石100多件。直到后来,许多科研人员都来水塘坝考察,慢慢的,毛国栋才知道他挖出的竟然是古生物化石。
其实,早在1960年,有关专家就在昆明云南博物馆看到一些在昭通采集的哺乳类化石,包括一个剑齿象下颌骨标本,代表一个构造较原始的新种。196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将在昭通采集到的剑齿象化石定名为“昭通剑齿象新种”。1982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昭通调查时,采集到一具古象头骨,并发表了研究成果。1997年,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邱占祥院士团队对昭通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考察。此后,因各种原因,相关科考和研究工作一度停滞。
(2017年10月10日,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村民毛国栋个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字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漫和邱占祥参观陈列的古象化石标本(局部))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克利夫兰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对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进行化石采掘,规模较大的采掘分别是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发现了原地埋藏的古象骨架、古猿头骨等化石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
每位科研人员到昭通,都要到毛国栋的家里去看他挖出来的古生物化石。每次去水塘坝考察,毛国栋都会陪着去,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发掘信息。
(2017年10月10日,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发掘遗址发现的古人猿头骨化石(翻拍资料图片)。)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可以说是对昭通古生物化石情有独钟。多次到昭通考察、发掘、研究,他认为,昭通有古象化石,如果再发现一个古猿就更好了,然而发掘并不如他预想的那样简单。历时好长时间都一无所获,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返昆时,在途中听说在水塘坝发掘现场发现一个疑似古猿头骨化石,激动不已,迅速再次返回昭通。在水塘坝,发掘出了一具猿的头骨化石,经年代研究,这是一个600万年前古猿头骨化石,这个发现极具科研价值。
(2017年10月10日,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发掘遗址,考古人员发掘时的场景(翻拍资料图片)。)
2017年10月,30多位科研专家在昭通专门就水塘坝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在交流发言中提到,在水塘坝发现的鱼骨化石跟目前金沙江存在的鱼类的骨头非常相似。也有专家在水塘坝发现了芡实的种子化石,芡实属于睡莲科,充分证明昭通以前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昭通又名“千倾池”,说明昭通多年以前应该是一个湖泊,通过这次考察发掘得到了印证。另外,在水塘坝还发现了花椒的化石。没想到,昭通到处生长的花椒竟然是一个古老的物种。
这些化石构成了珍贵的晚中新世“化石库”。经年代学研究,该区域出土的化石地层距今约620—600万年。目前完成的14项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其中包括亚洲最早的中国乳齿象、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中国南方最完整剑齿象化石群、貘类动物的进化、古猿食物源以及芡实、花椒等植物的新属种化石,为再现昭通600万年前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和气候等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水塘坝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邱占祥建议加快对昭通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步伐,寻找更多的哺乳类化石,不局限于水塘坝的发掘。
(2017年10月10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昭通开幕。)
近日,记者从昭通市文物管理所了解到,2014年,在发掘区之外又发现了古象化石,当时利用一个月时间发掘出来了整个古象化石,花了20多万元制作标本。据资料记载,昭通城北12公里的闸上(小地名)和旧圃镇后海子和沙坝等均发现象牙化石。这充分说明昭通市昭阳区的古生物化石分布范围较广。文物管理所所长余腾松介绍说:“条件成熟,还将进行一次较大的化石发掘工作。”
(2017年10月11日,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在紫光大酒店举行。)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调研了水塘坝古象化石遗址后,表示将建一个国家公园,做到科研与开发并重,使昭通成为重要的科研基地。据余腾松介绍,拟建的国家公园有博物馆展示区,对古生态进行复原,配套服务区和停车场,使之成为昭通的名片之一和旅游景点。
昭阳区在水塘坝古象化石遗址附近的保护也有了一定的措施和规划,政府补偿一定资金,要求毛国栋的砖厂转型。另外,聘请毛国栋为水塘坝古象化石遗址看护员,负责看护工作,每月1000元看护费。目前,毛国栋的砖厂已经完成转型,开了一家集餐饮、垂钓、棋牌、游泳与一体的休闲农庄,今年10月份已经开业。目前,毛国栋除了忙农庄上的事情,就是每天去水塘坝古象化石遗址转一转,承担看护责任。
(2017年10月17日,毛国栋到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发掘遗址例行看护。)
毛国栋把部分古生物化石捐给了昭通市博物馆,剩余的一大部分专门拿出一个大房间放置,还做了玻璃柜,就像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前来昭通考察的专家,除了去市博物馆外,必然要去毛国栋家,这些古生物化石,给科研专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考察研究资料。
(2017年10月10日,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水塘坝,参加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的专家参观古生物化石发掘遗址。)
昭通水塘坝化石地发现的众多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昭通古猿的发现弥足珍贵。作为古猿的避难所,昭通是我国乃至东亚南部寻找上新世古猿或早期人类“缺环”最有希望的地区。昭通古象化石群的发展,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与昭通古猿伴生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对研究人科动物演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