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17 15:16“夺取天险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战役,是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这个史实故事,长征组歌中有句歌词“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就真实地反映了腊子口战役艰难和红军的英勇智慧。地点处于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上,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位于甘南迭部县东北的腊子口。甘肃国民党守军以腊子口为防守重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遏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当时,红军部队已经进到沟谷地带,逐渐进入敌人的伏击区,北进的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导致覆灭的危险。
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9月15日黄昏,红军第4团(前身为叶挺独立团)接到上级命令:“三日内夺取腊子口,扫除向甘南岷县前进路上的拦阻之敌!”团长黄开湘分析完当前形势后,立即率领部队直扑腊子口。
腊子口在藏语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实如其名,小小的口子不过30米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湍急的腊子河从缝隙里奔流而下,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是两山间唯一的连接道路。桥头筑有坚固的碉堡,桥西是纵深阵地,桥东山坡上筑满了三角形碉堡。
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早已从各地调集了兵力,除了桥头部署的两个营,整个腊子山梯次还布防了一个旅。在岷州城内,还驻扎着4个团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增援。
16日晚,攻打腊子口的战斗打响。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狡猾的敌人躲在炮楼里一枪不发,等红军部队接近桥边时才投下大量手榴弹。50米的路面上铺了厚厚一层手榴弹破片和没有拉弦的手榴弹。
连续冲锋不仅损失会更大,还不奏效,强攻不成,想办法如何智取。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敌人碉堡旁的悬崖峭壁,发现这面石壁,从山脚到山顶,石壁约有七八十米高,与地面几乎成八九十度直角,既直又陡,别说爬上去,就是看着也让人头晕,但敌人对崖顶没有设防,下边攻击不了,能否在崖顶对敌人实施攻击呢?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去”,大家决定,实施此战略措施。
杨成武回忆:“我听说后专门找他谈了话,得知他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陡壁”。后“云贵川”赤着脚骑马渡过腊子河的,腰上缠着红军用绑腿接成的长绳,手持一根绑上钩子的长杆,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两脚用脚趾抠住石缝、石板,一段一段往上爬。这里离敌人虽然只有两百来米,但石壁向外突出,是敌人观察的死角。后来,唐进新说“我们都屏住气仰视着山顶,生怕惊动了‘云贵川’,好像是谁要咳嗽一声,他就会掉下来似的。” “云贵川”没有辜负红军的期望,为“天兵天将”探出了奇袭的路线。
红4团紧急制定了两面出击——翻山迂回和正面强攻的计划,凌晨4点联合发起总攻。团长王开湘和通信主任潘锋率领侦察队、1连、2连组成迂回部队。迂回队员个个精神饱满,背着冲锋枪,腰挂十多颗手榴弹,带着由全团所有的绑腿拧成的几条长绳立即出发。
由政委杨成武负责正面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组成精干突击队,宣誓:“为英勇牺牲的同志报仇,不打开腊子口绝不回头!”轮番向桥头突击。突击队员、6连连长杨信义率先带领十多人隐蔽接近桥头,一个战士抓着桥下横木过桥时掉进激流,引得敌人向桥下猛烈射击。杨连长趁机带人冲过桥,一边砍杀,一边高呼:“为死去的同志报仇!”敌人被镇住了,有的掉头就跑,有的找隐蔽的角落躲了起来。
与此同时,团长黄开湘率领的迂回部队已经直插到敌人背后。他们居高临下,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投向敌阵,炸得敌人四处逃窜。战士们抡起大刀冲向敌阵,峡谷里刀光闪闪,鲜血四溅。经过激烈战斗,红4团歼灭守军2个营,成功夺取天险腊子口。一名被俘的敌人感叹道:“没有想到,这样的鬼门关都被你们闯了进来!”
腊子口战斗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最为艰险的一次险关之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饿死”红军的阴谋。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道: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回不了,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杨成武回忆:我们当时很着急,要是天明前迂回部队到达不了位置,不能在桥头上下联合给敌人作最后致命一击,那么我们的整个战斗部署就会暴露,强攻腊子口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
【主要参考资料:太原新闻载《解放军报》张建相关文章 改编:保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