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4-14 10:44
陈 晶
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可能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现在上班的时候最害怕遇到这样两件事:停电、断网。这说明了网络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么,网络到底给咱们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是工作方式的转变;
其次,是工作装备的变化;
第三,是工作思路的转变;
第四,也是最深刻的一点变化,就是咱们传统媒体也就是报纸的读者产生了变化。这一点变化对于我们报人来说是最可怕的,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报纸渐渐走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不在赘述。
那么,面临如今这个风云变幻的网络时代,我们报人怎么办呢?
一、 当前报社面临的现状
记得从前,咱们报社的记者走到哪里都是“老大哥”,在座的各位应该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那就是其他媒体的记者总是要来问我们要稿子,报社俨然就是咱们本土的“新华社”,在圈内,大家都公认“笔杆子”都在报社。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咱们“老大哥”的地位也逐渐没有了。
还有一个现象,几年前,咱们几家媒体的记者一眼就能认出来,拿着采访本挎着相机的那就是报社的,扛摄像机的就是电视台的,拿录音笔的就是电台的。现在分不出来了,任何一家媒体都可能挎着相机、扛着摄像机,任何一个记者也都可能一台手机就完成整个采访任务。
从新闻的发布速度上来说,已经可以实现网络直播或者手机直播。
这些现象让我们感觉到了危机重重。但是,我认为,有危就有机,在这个危机并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自己、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二、 重新认识自己
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被新生的事物所赶超,报业发展也是这样。我们当年的优势,是因为咱们比其他媒体有更多的时间来雕琢我们的作品。我认为,有时候慢节奏也是一种优势,慢工出细活,这个功夫到现在来说依然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在一些深度的、权威的文章撰写方面,我们报社仍然还是“笔杆子”。
此外,在过去这么些年的集团化的发展中,确确实实使得报社拥有了纸质媒体、新闻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等传播媒介,这是本地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的。因此,咱们切不可妄自菲薄,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整合各个传播媒介的力量,打好“组合拳”。
新形势下如何打好“组合拳”,形成报网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
我认为首先记者要转变思想。
曾几何时,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现在不一样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可以拍新闻,人人可以做记者。我们不再是“王”了,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服务员”的角色,是为受众提供新闻产品的“服务员”。
要如何服务好受众,让受众喜欢我们的新闻产品呢?
第一、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报社拥有多个传播媒介平台,一个新闻可以利用不同媒介“抱团”传播,用报纸做好深度报道,用新媒体做好及时报道,树立报社整体形象,打造昭通本土媒体的“航母”。
现在的受众需要的是对一个新闻事件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大家还需要看到的是事件发生的背后的故事以及发生以后产生的影响和最终的处理结果。因此,对事件采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报道方式进行详尽的报道是十分有必要的。
比如,利用网站、手机客户端或者公众号迅速高速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用报纸详细解读故事细节,互为补充、互相呼应。
第二、做综合型的记者、编辑。
所谓综合型的记者、编辑,有的人也称之为“全能”记者、编辑,顾名思义,就是要能写报纸的新闻,也要能做网络新闻。
报纸新闻之前很多老师给大家讲到过,之后呢也还有老师要给大家讲。我这里着重和大家说一下
做好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咱们梳理一下这个定义,就会发现,网络新闻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新闻传播方式多样,除了文图应该还包括视频、音频、互动体验;二是新闻传播内容丰富,除了新闻事件本身,应该还包括类似事件的链接、解读和归纳综合;三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
除了以上的重要特征以外,网络新闻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容易检索
容易互动,这个也是一个双刃剑,有的互动的内容也特别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需要严格监管。
网络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多媒体方式报道
美国论坛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外,还拥有多家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公司打破了各种不同媒介的界限,组建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门,把不同媒介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拿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再由下属不同的媒介去传播。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把这称之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融合媒介促进了融合新闻,记者再也没有传统媒体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网络记者等明确的分工,而是那种既能写又能摄,而且掌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和交互式图形来传递信息的记者,那种能与读者互动的记者。”那种只能从事单一的媒介报道形式的记者是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的。
2、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并用好新媒体
日前,有一项调查显示,每星期上网平均一小时以上(普通网民的标准)的记者不到80%,能够利用网络在线采访的记者不到50%,在网上开有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的记者不到10%,还有个别的老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与网络无关。可见,目前传统媒体记者的网络素质并不乐观。
既然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记者有是传播信息的排头兵,那么,不上网、不善于利用新媒体的记者当然会落后。掌握舆情动态是当下记者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3、甄别信息的能力要强
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和丰富性使网络时代记者的工作重点“从提供转向选择”,他们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分析,促使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写出更多受欢迎的深度报道;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打破了记者、特别是地方媒体记者从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去思考问题的局限,进而培养记者的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全球视野,使记者始终能够站在世界和时代的前沿。
当前独家新闻已经很少了,信息相当的公开,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所有媒体都来了。那么,所谓的“独家”就要体现在以什么的方式来报道新闻。方式多样的,有图有视频有声音、内涵和外延更丰富的报道肯定更受欢迎。
这对我们记者和编辑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大家一定要不停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抢新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采写的能力要强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记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首先要很好地掌握与理解网络这种媒体,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资源,去采访、策划与写作。同时,网络记者要懂得如何制作各种文本,包括图片的、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flash动画的等等,并且根据需要充满创造力地将几种形式的文本综合在一起。
目前,这种形式应该说,我们大家都不陌生。
5、要有较强的人文精神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知道新闻的影响是深远而又长期的,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新闻的影响力更是广泛而深入的。如果网络记者不能正确地使用这种力量,就容易给采访过程中制造负面影响。尤其在采访社会弱势群体和一些有关腐败、贪污、民生等“负面”新闻时,记者一定要在采访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记者独有的情感给采访对象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与温暖。
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做新闻要权威、要有独到思想见解,这里说的就是要有人文关怀,要有人情味,要有正能量。
传播正能量这一点相当的重要,不管在正面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中,正能量始终是主流声音,也始终是记者自我保护的武器。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占领道德的制高点,所以,不能老是揪住阴暗面不放,还需要我们有解决问题不添乱的胸襟,首先自己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网络新闻因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因此,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几个不能:
一是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二是不能断章取义,揪住一点就跑;
三是不能哗众取宠,一味吸引眼球;
四是不能乱用网络词汇。
这点我重点说一下:
网络词汇应该说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人口头语言里头都包含不不少的网络词汇,不用网络词汇就显得不够高大上。但是,网络词汇太复杂,用不好还不如不用。我简单给网络词汇分了各类:
一类是充满了明显的低俗趣味、人身攻击的,比如:草泥马、高B格、蛋疼、然并卵、单身狗、逗比、Duang等等,这类词汇一定不能用;
二类是比较生僻的词汇,比如:图样图森破、城会玩、歪果仁等等,这类词汇也尽量不要出现;
三类是可以适当用一下的,比如吐槽、高大山、高富帅白富美、整个人都不好啦,这一类的,可以在不是很严肃的、生活化的稿子中适当用一下,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做好权威新闻、有思想的新闻、有人情的新闻,使报社真正成为咱们昭通本土的“新华社”!谢谢大家!
201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