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传统文化基因看对联的学习与创作

 2017-11-03 10:26  来源:

作者简介:

李宪章,1950年5月生,云南书画院、昭通市书画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昭通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鲁甸县文联名誉主席。爱好文学、篆刻和摄影,擅长书法。2012年11月,被评为昭通市首届“名家”。

◆李宪章

一 对联的社会地位及文学价值

中华对联是中国汉文化独有的文学形式,它与中华诗词具有同等的属性,是汉语言独有的艺术文学。在文学地位上,它与中华诗词并存为手足连裙。在社会地位上,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雅俗共赏,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最有生命力的汉字文学。在旅游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联文学具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如何,往往让外界接触的,就是旅游景区的对联。所以,作为中华诗词的爱好者,应当致力于对联学习与创作,熟练掌握各类对联的创作技巧。

二 对联的文化基因及格律要求

对联与中华诗词一样,有自身特定的形式格律要求,这些形式要求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本源和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基因,从源头上掌握格律形成的基本道理,我们就可以一方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可以按照这些基因的道理去创新与创作。

 1 对联的文化基因

对联文化源头基因是什么,就是《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指日月,日月分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日月也称“乾坤”,乾道为阳,指阳刚之气;坤道为阴,指柔顺之德。“阴阳之道”就是“对立统一”。阴阳既是因对立而存在,又因对立而相生,缺一不可。没有阳无所谓阴,没有阴也无所谓阳,叫做“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这就是“对立统一”的道理。这就是对联文化的本源与基因。这种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穿透到中华民族生产、生活、信仰、操行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学包括古典小说、诗词、对联、书法、绘画、建筑、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对立统一、阴阳互动、和谐生存”的基本原理,在对联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汉文化源头基因,也可以把它看作国学的文化基因。我们了解、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个基因,不但能够指导我们搞好对联的学习与创作,而且能够指导我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实践。把一副对联比作一对夫妇再贴切不过了,一男一女组成一家人,然后就有父母、有儿孙、有祖宗、有亲缘、有伦礼。但是,男女有别,各有其性、各有其德,就必须各正其位,各重其事。“易经”有一句解释乾坤二卦卦象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现代生活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作为最崇高的道德标准,每个人都应当去践行,去追求。但在中国传统的理念中,“自强不息”指乾道,是对男人的基本要求。男人就要有阳刚之气,就要担当大事,百折不挠,不息奋斗;“厚德载物”指坤道,是对女人的基本要求,女人就要有温柔之德,就要多包容,多忍让,不懈坚持。

2对联的基本格律要求

通过一对夫妇的生活原则,再来看一副对联的格律要求,有很多相似,我们就不难理解。

(1)字数相等,词性相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多,也不能少;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不能有差错。这就与一对夫妻一样,既要男女平等,又要志同道合。但夫妻之间提倡“夫唱妇随”,在主次分明的情况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达到相辅相成。撰写对联时,就要上联怎么出,下联就怎么对,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合。

(2)平仄相对,阴阳互动。汉语言的平仄声调是形成抑扬顿挫、铿锵明快,具有音乐感的重要因素。现在创作对联,应当提倡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划分,以顺应时代要求,即: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平仄的对仗重在音节尾字,不必苛求字字相对;在一副对联中,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须用平声。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里面分别有三个音节,上联的音节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三个音节,下联的音节是春满、乾坤、福满门,也是三个音节。按音节对照:上联“增”是平声,下联“满”字是仄声,上联的“月”字是仄声,下联的“坤”是平声;上联尾字“寿”是仄声,下联的尾字“门”是平声,非常工整。如果机械地字字要求对仗,上联的第一个字“天”与下联的第一个字“春”都是平声,就不成对仗。古韵中的入声归入仄声。这样简明易记,读起来才能达到音韵抑扬的目的。

 “阴阳互动”指词性词义的阴阳互动、互相弥补。比如大观楼长联上联的首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讲的是空间、是大观楼四围的环境;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讲的是时间、是云南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对应,产生了立体时空感,为对联的内涵托开了容量,提供了既能宽广又能深远的想象空间。上联“五百里滇池”和下联“数千年往事”都是数词相对,虽然词性是统一的,但它代表了一阴一阳的互动关系;一个“奔来眼底”,一个“注到心头”,一看一想,形成了阴阳互动关系。

(3)意境相偕,格调统一。这一条很重要,“对联、对联,既要对,更要联”。上下联的立意、情感、格调要相协调,强化内在联系,反之,就不成其为对联。就像一对男女,相互之间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没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不能成其为夫妻而组成一个美好家庭。比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假如下联来个“数千斤洋芋倒在河中”,数字词性都符合对联要求,但他的意境、格调相去甚远,就不能称其为对联。

(4)长联的格律要求。一般普通联(短联)在10字以内,凡11字以上的,统称长联,有的长达千字。长联与短联的要求基本一样,平仄对仗的落点在每个音节的末尾一字上。如“五百里滇池”的“池”与“数千年往事”中的“事”,就是音节最后一字,平仄必须相对,其中的“五”字与“数”字都是仄声,虽然在起首,但都不在音节上,就不去计较了。

二是音节字数的变化要灵活多样,尽可能长短结合,转换使用,以避免呆板。如《大观楼长联》的音节是:“五,四,四,七。一,四、四、四、四,十。五、七;五,七。三、四、四、四、四。”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是长联创作很好的范例。

对联的格律要求相比于格律诗词要简单得多,不存在押韵与拗救等。完全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去划分平仄,这就减轻了面对入声字的困惑。

三 对联的分类及创作要领

1 对联的分类

(1)风景名胜联。包括名胜风景区的寺庙、亭阁、牌坊联, 这类对联是针对过往游客而创作的,要求情景相融,给人们以思想的引导、感情的唤起、艺术的享受,能引起游人的共鸣。如昆明西山脚下有一个牌坊门,进门就是层层台阶,弯弯曲曲,步步登高。这里挂有一副对联:“步步小心,谨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作者虽写眼前台阶小景,却是写的人生道路。揭示了小心与谨慎对人生的至关重要性。一副好的对联,能够大大提升所在风景的名气与文化内涵,如昆明大观楼,因长联而成名胜。昭通清官亭对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既点出了清官亭以一个清官而得名的历史,又对以后继任官员寄予了希望,也大大提升了清官亭的文化内涵。

(2)祠堂碑墓联。包括姓氏宗祠联、名人碑墓联、民间碑墓联。这类对联主要是对祖宗先辈的缅怀,教育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内容,同时也参入风水的描写,表示“钟灵毓秀”“水秀山清”之类,以示主人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等,内容要求严谨而有哲理。碑墓联与哀挽联是有区别的,碑墓侧重对后世的启迪与寄望,要有兴旺之意;哀挽联侧重于对逝者的缅怀,要有悲伤之情。二者不可相混。

(3)节日喜庆联。节日联主要指春联,其它有中秋节联、国庆节联等等,顾名思义。喜庆联有:婚联、寿联、迁居联、工商开业联为最常用。这类对联都有一个对节庆的祝贺、对未来的展望,以继往开来,吉祥如意的心理寄托。节日不同,使用词汇也有所区别。春联以除旧布新为要,多使用万象更新、迎春接福、新年好运等;婚联以相亲相爱为要,多用花好月圆、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等,以描写美好姻缘;寿联以延年益寿、子孝孙贤、福寿双全、家庭幸福之类等等,根据节庆的内涵不同区分别使用。

(4)雅士居家联。雅士居家联,一是要有雅性,二是要有哲理,体现主人的志向和涵养。一般引用名人名言创作,不可太直白落俗,让人取笑。

(5)哀挽联。哀挽联主要体现逝者亲属的哀伤和对逝者的怀缅,要贴切、生动、自然,要体现悲伤难舍之情。

 2 对联的创作要领及技巧

对联创作有赖于文学基本功、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雄厚的词汇仓库,这就来源于读书,做到厚积薄发。对联创作与任何文学创作一样,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仅就本人的实践体会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提高。

(1)明确创作类型。就是为什么事写对联,是春联、婚联或是寿联,心里要有数,不要错位。

(2)找准立意坐标。要表示什么主题,表达什么意志,给读者留下什么道理。文以载道,应当与时俱进,切合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宋代理学家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现代文化人,应当继承先贤的这种精神,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3)借用古人语言。根据类型与立意,暗想古人同一方面的诗文名句,结合时代要求,变换借用。借用不是照搬,而是通过变化以后与现实相吻合。

(4)记住对联创作中的忌讳。 一忌重字,即上下联切忌使用相同的字,上联用过的,下联不能再用;二忌合掌,即不能以同性相对,如男人不能与男人对,水不能与江对,山不能与岳对,过年不能与辞岁等。即使同类也要尽量避免,如猪不要与狗对,鸭不要与鸡,轻不要与重对,上不要与高对等等。在创作中要认真分析,尽量避开。

(5)和谐自然。不因词害义,一般先从上联开始,也可从下联开始,逐步调整拉开。我们要始终记住,任何格律形式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我们的主题立意很好,又必须使用特殊句子,只要把握住音节,特别是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就可以灵活使用。 “和谐自然、通俗易懂,顺应时代,服务大众”是对联创作的重要原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和者弥多”,对联是面对大众的,首先要让人看得懂,高雅不等于晦涩。

(6)学会删繁就简。一副对联形成,只算初稿,要反复琢磨修改。修改要整体考虑,不要纠缠在一两个字上苦思冥想。写得好的本事就是改掉写不好的本事,关键要多练习,多总结。以上是个人实践中的体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方法,仅供参考。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