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忽悠老年人的5大常见骗术 4成是保健品消费

 2015-12-18 10:46  来源:

2015年上半年,杭州市消保委受理的相关老年人消费投诉高达1500件,其中保健品投诉占40%。昨天,下城、上城、拱墅、西湖四个区的工商所长、消协秘书长进社区,为市民揭穿老年人保健品消费中常见的五种骗术。 据了解,从7月下旬开始到8月底,市工商局和消保委将开展“百课进社区维权进万家”活动,昨天是宣讲活动的首日。

骗术一:产品功效被吹嘘得很神奇

张阿姨患有慢性肺炎,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化纤维胶囊”广告,广告中宣称这款产品是老肺病救命之术,92%的患者取得明显效果,53%的患者彻底康复。还有产品研发者某医科大学教授的报告,称每天三四克的量,就能将肺纤维化的死亡率降低25%。

张阿姨看了广告,花去上万元,买了一大堆“化纤维胶囊”。一连吃了一个月,但是没有一点效果。气愤之下,张阿姨带着广告录像和产品,向食药监部门举报了。

提醒:实际上,国家批准给这个产品的功能,是“提高缺氧耐受力”,它在广告中所宣称的功能,都属于任意夸大,是违法广告。

生活中,这样夸大功能宣传的广告不少,欺骗性很大。特别是一些推销员口头宣传的功能,常常非常有诱惑力。而中老年人有恰恰很能听得进这些花言巧语,容易上当。

骗术二:以“免费吃喝”做诱饵

罗女士退休多年,平时经常参加老年人组织的活动。

前段时间,一个老朋友邀请她参加一家公司组织的老年人聚会,说是可以免费吃免费玩。当晚,罗女士去参加了聚会。那天一共200多老年人去了,坐了整整20桌,不仅有吃有喝,还有各种表演看。吃得热闹时,台上出现了两位老年朋友,他们现身说法,推荐一款保健胶囊。这时候,每桌上陪着的公司员工也开始推销,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经不住热情地推销,罗女士花了3000多元钱,捧回6盒保健品。

吃完保健品,罗女士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神奇功效,自己是被骗了。

提醒:如今违法推销保健食品的手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免费”为诱饵引老年人上钩的手法,最具欺骗性。通过“免费”旅游、聚餐,吸引老年人,在营造轻松快乐的环境后,等老年人放松心理防线,就开始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病,一套“组合拳”下来,很少有老年人招架得住。

所以老年人也要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比如QS标识,蓝帽子、批准文号等;即使真想买,也少买一些,上了当也能减少损失,最后还要开正规发票,留作证据。

骗术三:请“专家”介绍养生推荐产品

张老伯收到一封来自“老年人协会”的邀请信,邀请他参加免费专家体检活动,他对此深信不疑。几天后,根据约定时间,他去参加免费专家体检。

穿白大褂的“专家”为张老伯做了些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后,就介绍起养生知识,引出了一款保健品。在“专家”的鼓动下,张老伯花了2500元,买了5盒。回家后,曾做过医生的老伴看了张老伯带回来的保健品,发现产品上没有任何说明信息,是三无产品。随后,他们电话咨询老年人协会,对方告诉他根本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

提醒:不少老年人家中都会收到各种“开会”、“体检”、“活动”的通知,都是打着“中国某某协会”、“中国某某中心”等名义,并且强调有“专家咨询”、“精美礼品”。实际上,这些大多是不法商家假借名义搞的保健品推销会,“专家”也是请人扮演的。

要记住,正规渠道组织的活动,一般都会有居委会正式通知和召集。对私下联系的邀请,最好直接拒绝,或者询问对方的企业名称和地址,很多“李鬼”就会露出马脚。

骗术四:“亲”如儿女让老年人掏钱

尹大爷有糖尿病,老伴过世,儿女成家,独自一人生活。一天,他去早锻炼的路上,一个姑娘走过来,与他套近乎,还告诉他要多吃保健品,补充体内流失的物质,说着还给他一张保健品宣传单。姑娘对尹大爷非常热情,不一会就热络起来。尹大爷当即购买了一个疗程,还留下自己的电话和住址。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那位推销员隔三岔五就打来电话嘘寒问暖,有时还带水果去看望。尹大爷心里热乎乎,几乎把推销员看成自己的女儿。经常买“女儿”的保健品。但是一段时间后,糖尿病没有改善,医生也建议他不要再吃了。

看着一屋子价格不菲的保健品,尹大爷给“女儿”打电话,说以后不买了,剩下的能不能退掉。“女儿”一听他的要求,立即挂断电话,就此消失。

提醒:独居的老年人,常常会被这种“亲情”攻势欺骗。子女不在身边时,有人能像子女一样关心自己、嘘寒问暖,令老年人非常享受。在这种亲情攻势下,轻易就上当,花了很多钱买下根本无用,甚至有害的保健品。

老年人自己在购买这些东西之前,最好电话问问子女,让小辈帮忙在网上查一查。

骗术五:电话——推销——送货上门“三部曲”

月初,70多岁的王阿姨,接到一个电话邀请她参加健康讲座,她没有理会。但是之后天天有人打来电话邀请她,态度很热情,对她非常关心。一周下来,王阿姨被对方的“诚意”打动(第一步)。

参加讲座,先由“老专家”讲授健康知识,再由几个老年人现身说法,最后一群人围上来,推销调节血糖的保健品。王阿姨决定现场买20盒,价值8000多元。但是因为没带钱,买不了。销售员很热情地说可以送上门,王阿姨同意了(第二步)。

几天后保健品送来,王阿姨说女儿不在,还是没钱。送货的人不依不饶,最后竟然把她家新买的锅子和一套进口刀具带走了,说是抵扣6000元,还有2000元过两天来收(第三步)。看着一堆保健品,王阿姨说不出话来

提醒:对于推销人员这样的手法,老年人往往出于对年轻人的同情,关爱,把他们视为子女小辈,继而在他们的吹嘘中上当。

老年人对于这样频繁来电话,应该果断拒绝。如果对方仍不依不饶骚扰,可以报警。(新华网)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