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7-10 14:55◆韩 焰
国家扶持、社会帮扶只是脱贫的条件,加强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才是脱贫的关键所在。发展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全力提升昭通市苗族聚居区群众的增收能力,把苗族聚居区的脱贫致富转移到依靠科学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是治穷的根本。
一、昭通市苗族聚居区的“穷”,关键在于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弱
昭通市三大主体少数民族回、彝、苗,2015年末,回族人口20.52万人,彝族人口20.42万人,苗族人口20.05万人,三个民族人口悬殊不大,但三个民族在经济、教育发展上有较大差异。
(一)苗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缓慢。
昭通市70%的苗族人口分布在19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215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内。苗族聚居区多在高寒山区,基础差,底子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没有强硬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昭通市贫困人口总数是111.95万人,少数民族贫困人数15.68万人,占14%。其中苗族贫困人口达7.14万人,占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46%。2014年昭通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600元的12个民族村全都是苗族村或苗族人口较多的村。
(二)苗族聚居区教育滞后。
昭通市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据统计昭通市回族、彝族、苗族受教育年限分别是8.4年、6.1年、4.1年,昭通苗族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大,苗族学生入学和升学率低。
1、苗族聚居区学前教育规模不足,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昭通市19个民族乡镇和145个民族村没有规范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整体办园条件差,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突出。学前教育,昭通市9196人少数民族学生中,回族4937人,彝族2022人,苗族1969人(仅占全市学前教育21.41%)。苗族聚居区小学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第一、入学率低。由于苗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投入少,校舍不足,设施简陋,苗族小学生入学率低。第二、苗族聚居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硬性分去的也不安心工作。就是稳定下来的教师,也由于信息闭塞,很难接触外面世界,久而久之,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低,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昭通市在偏远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单文教学方式,主要针对学前班和低年级学生,教学用语是汉语加苗语,但目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只有103人,许多学校无双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接受教育带来不便。第三、学校点多面广,教育成本高。苗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大部分低年级学生每天来回走3公里以上路程上学,很不安全。由于学生分散,教师也分散,造成教育成本高,教学质量低。第四、许多学校隔年招生造成学生岁数偏大,有的苗族村寨小学有十四五岁,甚至十七八岁小学生。由于部分苗族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到位,送子女入学积极性不高,大多采取“顺其自然”的不作为态度和行为,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大多是“读的出来就读,读不出来就早点去打工挣钱或者嫁人”。特别是个别苗族家长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不如在家帮助做家务,女童辍学率高。令人担忧的是小学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必将影响中学和大、中专苗族学生的比率。
2、各高校、高中和职业教育中苗族学生所占比例小。
昭通市现有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13所职业中学,目前在校学生22186人中回族学生2615人,彝族学生569人,苗族学生343人。全市高中教育中有少数民族学生 8426人,其中回族3918人,彝族2897人,苗族1266人。高等教育人才更是稀缺,2015年普通高考报名考生35778人,少数民族学生3207人,本科上线1479人。其中回族学生报考1519人,本科上线680人;彝族报考1106人,上线554人;苗族报考444人,本科上线171人。2016年普高中高报名38397人,少数民族3531人,其中回族1659人,彝族1235人,苗族510人。各高校、高中和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往往苗族学生到这一阶段所占比例很少,这是苗族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劳动力素质低,贫困陷入恶性循环中。
经济发展贫穷落后,制约着苗族聚居区教育的发展。有些孩子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甚至有些孩子很早就出去挣钱打工,所以,昭通苗族聚居区劳动力素质低。据昭通市民宗局调查的17个苗族聚居村寨中,有757户人家3483人,学龄儿童594人,入学374人,苗族学龄儿童入学率只为62.9%。这17个苗族聚居村寨中的学龄儿童入学状况排类是:无人入学的1个,入学率不到50%的6个,50%至80%的8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8.7%的没有。在彝良县洛旺、柳溪两个苗族乡,获高学历人数也屈指可数,洛旺乡全乡7950人,在17至45岁年龄段大专以上在读和毕业人数只有80人。柳溪乡全乡11033人,在17至45岁年龄段大专以上在读和毕业人数仅有29人。再如永善马楠苗族彝族村全村1082人,在17至45岁年龄段大专以上在读和毕业人数仅有5人。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也较高,也越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容易把握机会取得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越重视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经济条件越差的地方,越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从而越落后越贫穷越被动,恶性循环。所以,苗族地区的“穷”,关键就在于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自我发展能力弱。
二、努力提高苗族聚居区劳动力素质,形成具有内在实力“造血”机制
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降成本,增加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如果没有文化,提高科技含量谈何容易。所以,需要不断提高苗族群众劳动力素质。
(一)高度重视苗族聚居区教育事业。
昭通市民族教育历来都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2006年以来确立了少数民族人才培育思路:“扶持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对特困少数民族学生政府从多方面、多渠道资助使其“能上学,安心读,考得起,出人才”。针对部分苗族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到位,应在苗族群众中大力宣传只有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苗族家长要对自己子女认真教育,让子女长大成才。培养一代人,改变一代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苗族聚居区贫困现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加大对苗族聚居区教育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加大苗族聚居区教育投入,确保适龄儿童有条件上学,不要穷在起跑线上。苗族聚居区的贫穷是有目共睹的,财政困难,群众困难,投资办学更难。必须靠上级各种专项经费来解决,从资金、项目、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倾斜。还必须建立稳定的苗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改善教育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差距,最终达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另外,对苗族学生采取一定倾斜政策,高中招生中“按比例、分民族、分指标”等措施也应对苗族学生多给予一定倾斜,确保苗族学生升学率不断提高,同时有机会进各级重点高中就学。
(三)调整布局,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率。
优化教育结构,教育部门要在苗族聚集区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小学校点,要充分考虑孩子能就近就便上学。低年级可分散办,高年级可集中办,让学生上学方便。同时,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整合办学资源,有利提高办学质量。要抓住2018年实现民族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建设好19个民族乡公办幼儿园,145个民族村幼儿园。苗族聚居区学校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当地的人才,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培训双语师资,开办双语教学班,让孩子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他们的受教育方式。同时鼓励民间办学,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
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一切有利于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苗族农户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不断加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提高苗族农民的运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提高其创收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
提高苗族聚居区劳动力素质,促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会给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让苗族贫困群众真正脱贫,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