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5-10 10:25朱 汉
巧家县蒙姑镇新塘村的豆腐沟顺沟往上里许有一处哗哗流淌的泉点,人们称为毒泉或哑泉,它就是被列为云南四大毒泉之首的巧家哑泉。《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中有诸葛亮南征时路遇哑泉的事:“前到一泉,人马皆渴,争饮此水。”饮后,“皆不能言,但指口而已。”后知“军所饮水,乃哑泉之水也”。
此水是否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所饮的毒泉呢?史家公认的是:诸葛亮南征走的是中路,从成都出发经僰道(宜宾)过安上(屏山)到卑水(凉山州昭觉)进入从现在的会东县过金沙江进入巧家县直到曲靖。在此泉点的周边有扎营地、点将台、旗子岩等地名,当地民间传说,它们都是因为诸葛亮路过而得名,另外,当地陈顺朝老人说,他家就是当年过此地散失蜀军的后裔,因此,这些事实说明诸葛亮过金沙江进入巧家境误饮哑泉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此泉是否真的有毒能够使人致哑呢?
民国时期,巧家县在此泉点下面流经的路旁立有一块石碑,碑名叫毒泉碑箭。碑文是:此水有毒,行人欲止渴,饮之则见鬼。据泉点所处的茶棚子社的老人回忆说,石碑被毁后,为了提示过往行人,生产队曾再次立过木制警示牌,上书:此水有毒,过往客商不能饮用。上世纪80年代,笔者路过此地,亲见一块竖立的木板上,上书毛笔字:此水有毒,不能饮用。
从石碑和木制警示牌来看,此水确实有毒。那么究竟是什么毒呢?民国《巧家县志稿》对此的记录是:“‘毒泉碑’属一区小河茶棚子,距县城八十华里,有一溪水,发源于此,含有硝矾磺质、具有毒性。昔为土人筑堤培堰,引一灌溉田亩,流经大路侧堰沟,芦苇蒿草,繁茂蓊蔽多毒蛇、蜈蚣游泳其间,即濡染成毒。曾有行人饮之立毙,自昔竖碑以为警告,至今往来行人,虽渴燥咽干,未敢涓滴入口”。
民国年间,巧家地处蛮荒、科学尚未触及,仅凭有限的知识,无法解释哑泉的成因也属正常。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怎样解释哑泉的成因呢?
巧家县科技局和县疾控中心的人员从哑泉中提取样本,化验结果表明,哑泉水的硬度为916,而国家规定的饮用水的硬度标准不能超过450。说明此处哑泉水硬度严重超标。2013年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邱小平教授通过到实地考察和化验的结论是:泉点的地质是沉积岩,叫碳酸盐岩,是由碳酸镁和碳酸钙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其中的碳酸盐会使人急性铜中毒。另外其中高浓度的硫酸镁会使人体声带和食道脱水,暂时会出现发不出声音。总之,哑泉是严重过硬的硬水。科学事实证明,哑泉并非传说,确有事实。
那么,现在为什么不立碑和不竖警示牌了呢?
解放前,由于此路段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过往行人的饮水问题,在此水下游不远的村中设茶亭、施茶水以解路人之渴。故此,得名茶棚子。这说明,立碑的目的是警示不要饮此水。而现在饮水方便,自然也就不需要警示了。加之泉水深隐在大沟底,过往行人跨桥而过多不会觉察此处有水,就不会误饮。也就用不着警示。
1988年,巧家县城到蒙姑镇的公路修通,2007年,巧蒙二级路开工。有了方便的交通,哑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1991年至2002年,政府组织修建水窖,一共修水窖40余口,已全覆盖茶棚子社52户村民,200余人口的人畜饮用水。解决了人畜饮水。如今,哑泉的名气很大,却已是无用之水,只有慕名者会到此访古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