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8-25 10:30李剑亮: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平湖人,教授,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唐宋词汇评》、《宋词诠释学论稿》、《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民国词的多元解读》、《夏承焘年谱》、《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等著作。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我想讲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可能会想,何谓流行歌曲?何谓古典诗词?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有什么关系?到底有什么可以讲,你为什要讲?我们为什么要听呢?
古典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它与现代生活有多少联系?与现代人的情感诉求方式有何联系?李剑亮说,学生的提问,令他思索。终于,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当他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聆听邓丽君的《淡淡悠悠情》时,找到了答案。因为流行歌曲中的不少作品,与古典诗词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所以,他尝试将流行歌曲的欣赏,引入到古代文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流行歌曲中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在古典诗词中体味流行歌曲的艺术活力。
古人云:“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的是人类思维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活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人们便在超越现实的层面去体验,其中,阅读古典诗词,欣赏流行歌曲,便是最常见的体验方式之一。因为,当人们在阅读一首古典诗词,或欣赏一首流行歌曲时,在很多情况下,便可以从“江海之上”直闯“魏阙之下”,从而体验到冲破时空限制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众所周知,歌词是歌曲中与歌乐相配合的诗歌,因而有着诗歌的艺术性。正因为歌词的这一艺术属性,使得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与古典诗词的结合成为可能。因为无论是流行歌曲的歌词还是古典诗词,它们在分行、押韵、节奏、声调变化与意向创造等方面,都有某种共同性。
李剑亮回顾了20世纪以来流行歌曲的创作方式。
第一种,是为了预定任务而创作,其过程往往是根据任务寻找或创作歌词,再为之设计、配写音乐。
第二种,是见到歌词,引起创作冲动而后为之配写音乐。
第三种,是根据已有的音乐,为之配写相应的歌词。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二种创作方式中,具体地说,当作曲者在阅读了某一首古典诗词作品后,因喜欢而引起创作冲动,为之谱上相应的曲子,使之成为具有现代风格的流行歌曲。于是,原本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以前的诗词作品,便成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当然,现代流行歌曲的作者除了将完整的一首古典诗词直接拿出来作为歌词外,更多的是部分地选择与吸收古典诗词作品中某些句子和词语,这也是构成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
从流行歌曲的角度看,要理清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吸收。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这样的两个坐标上:一个坐标是流行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另一个坐标则是古典诗词的传播与接受。假如古典诗词在其传播过程中没有被流行歌曲所青睐。或者说,流行歌曲在其创作过程中对古典诗词视而不见。那么,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但事实是,从流行歌曲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两者便心照不宣地结合在一起。于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与接受史上,增添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话题。同样,在中国流行歌曲的创作历史上,也多了一个令人熟悉的话题。
之所以说是熟悉的话题,这是因为大多数喜欢流行歌曲的听众,无论是否经过我们的启示,多多少少能举出一些交织着古典诗词元素的流行歌曲,像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等。
当然,我们既然将此话题作为一个专题来谈论,就难免有点像学院派的学者那样,对此要作出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体地说,要考察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的种种表现,以及形成这些关系的诸多因素,当然还要揭示这种关系对流行歌曲及古典诗词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行歌曲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已有作曲家为古典诗词进行谱曲,从而使之成为一首首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如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在那时就被作曲家谱上现代曲子。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结合的地域则遍及大陆与台湾等地。首先是在大陆,1949年之后,转移到港台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出现在大陆与港台地区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广阔的地域中,由于众多音乐人的积极探索,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有的直接以某一古典诗词作品为歌词加以谱曲;有的以诗题或调作为歌名;有的引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作为歌曲的歌词;有的仿效古典诗词的某种体裁;有的虽然没有具体借鉴某一作品,但继承和吸收了古典诗词的情韵,从而让人依然能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李剑亮说,我们知道一首歌曲的音乐旋律,主要是作曲家对歌词的内容与形式情感的概括、加工与升华,并运用必要的技法谱写而成的。因此,一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即是音乐旋律所要体现的,也是歌词语言所要表达的。中外音乐创作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外音乐史上,不少作曲家的创作方式之一便是直接为某首诗歌谱曲。如歌德的诗歌《紫罗兰》、《土拔鼠》和《魔王》分别被世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谱上曲子;海涅的诗歌《你好像一朵鲜花》和《乘着歌声的翅膀》也分别被李斯特和门德尔松谱上曲子,并且都成了世界名曲。
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也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们以某首古典诗词为歌词,将其谱上曲调,使之成为一首具有现代气息的流行歌曲。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也有唐宋时期的歌词。
直接为古典诗词谱曲的成功之作,最典型的是由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一张专辑《淡淡幽情》中的作品:如《独上西楼》,此词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我们对上述作品的歌词进行一番探究的话,可以发现这些歌词均属于唐宋词的范畴。这说明,相对于其他样式的作品,唐宋词更容易被流行歌曲所吸纳。究其原因,这与唐宋词本身的艺术属性有关。因为词原本就是一种音乐文艺。这一文体的出现与发展,均与隋唐乃至两宋时期的音乐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这些词作从内容与风格的角度看,又都属于所谓的婉约范畴。众所周知,词自晚唐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内容和与之相随的风格特征。因此,后人在总结其内容与风格特征时,提炼出“婉约”与“豪放”两个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并不能涵盖词的全部内容与风格特征,但的确也揭示了词在内容与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而这一差异性,在流行歌曲创作中仍有所表现。
当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在眷顾这些作品时,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一边倒的倾向,那就是对婉约风格的词的关注。尽管,在这个专辑中,也有苏轼这位被视为豪放风格的代表人物的作品,但所选的这首《水调歌头》则是一首不失婉约风格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经过女歌手邓丽君的演唱,更显其婉约的一面。
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史角度看,这张专辑无疑是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典型之作。为这十二首唐宋词作品谱曲的作曲家,有梁弘志、刘家昌、谭健常、陈扬等人,策划者是谢宏中。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上述唐宋词作品被谱上了优美动听的曲子,最终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流行歌曲。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苏轼的《水调歌头》。该词经梁弘志谱曲后,取名为《但愿人长久》。事实上,在梁弘志之前,为苏轼该词谱曲的已有不少。但那些曲子大多是一些琴曲,不易流行。而梁弘志的创作,则力求使之符合现代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因此才真正流行起来。
由苏越作曲的《月满西楼》,可以看成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作曲家为宋词直接谱曲的典例。苏越谱曲的这首作品,依据的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此词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作品,原本已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后半阕,更是体现了李清照创作的最高成就。为此,苏越构思了一个既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旋律,将原词的情感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也正因为如此,这首《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首唱后,又有不少著名的歌手、歌唱家演唱该曲。
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结合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2009年教育部举行的名为“古辞新韵”的活动。这活动,邀请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为从中华经典诗文中精选出的300篇左右的诗文谱曲。最后,共收到来自全国的近千首作品,这些作品按在校大学生专业组、在校大学生非专业组和社会组三个组别进行评审。获奖作品中,既有唐诗,如《游子吟》、《黄鹤楼》;也有宋词,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雨霖铃》(寒蝉凄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苏墓遮》(碧云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还有元曲,如《天净沙·秋思》、《正宫·白鹤子》等。
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世界,而是用新视野看世界”。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以古典诗歌的题目或唐宋词的某一词调名作为自己的歌曲名加以创作并演绎。这种创作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关系。人们在欣赏这类歌曲时,往往会从歌曲的题目出发,朝着该题目所联系的某首诗词作品展开一定的联想,从而激发起对这首歌曲的欣赏欲望。
昭通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聂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