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1-24 09:27通讯员 施云林
省水富县是云南的“北大门”,1981年建县,建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2013年以来,水富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四个城市”,富丽“二次创业“发展的思路后,全县大力推进以“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工业城市和商贸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四个城市”发展战略,把水富建设成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水富”总体发展目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市“六大战略”,围绕全县“1234”发展思路,立足“昭通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门户城市、金沙江航运枢纽、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集散中心、昭通北部工业基地”目标定位,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突破瓶颈,进一步发挥水富优越的区位优势、立体的交通优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当好全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全市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15年水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4亿元,比1980年的1.1亿元增长44.6倍,年均增长11.46%;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46707元,是1980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0.2%;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亿元、34.6亿元和12.5亿元,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8.9%、11 %和17.8 %。
财政与金融实力不断加强
2015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是1980的48.4倍,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6亿元,是1980年的515.3倍,年均增长19.5%。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8.88亿元,是1980年的407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是1980年的3359倍。各项贷款余额63.85亿元,是1980年的2729倍。
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201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21万元,是1980的28.9倍,年均增长10.1%。 2015年全县实现粮食产量28401吨,是1980年的1.27倍;油料产量853吨,是1980年的2.2倍;肉类总产量7701吨,是1980年的7.1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总产值跨越式攀升。 从1981年建县时全县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66亿元,增长43.85倍,年均增长11.41%;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提速,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8.3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73.66亿元,增长2.85倍。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建县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紧紧抓住向家坝电站、水麻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城镇投资、农村投资、房地产投资全面开花,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9.84亿元,是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0.1倍,年均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发展后劲。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
建县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型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以汽车、新型家电、数码、装饰、化妆品、衣着、通信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201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00万元,是1980年增长139倍,年均增长15.2 %。
经济结构调整趋于优化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10.2:85.9:3.9调整为2015年的4.1:70.5:25.4。与198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二、一、三”格局,形成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二、三、一”新格局,打破了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落后的局面。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59元,比上年增加2365元,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3元,比上年增加830元,增长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