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7-03 21:46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施云林)进入“十三五”是新常态下是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发展愿景,实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入最后冲刺期和关键期。作为西部地区云南省的一个小县,水富县要认清新常态,理性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水富县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对完成和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更好的实现“二次创业”和“四个城市”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
新常态下水富县经济运行四大特点
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四个主要特征及水富与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发展阶段对比为依据,对水富经济在“新常态”下的特点进行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转为中高速增长。根据水富县2015年水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云南省干部经济手册显示, 2015年水富生产总值实现490422万元,增长8.1%,增长速度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比2014年经济增幅回落2.9个百分点,比全国6.9%、全省8.7%、全市8%,分别快3.6、慢0.6和快0.1个百分点。比“十二五”前一年2010年回落6.89个百分点,水富县经济增速放缓明显,仍属于中高速增长。
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提质增效有所显现。三次产业结构等到优化,总体发展呈现均衡的态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1:73.3:22.6调整为4.1:70.5:25.4。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9238万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去年持平,第二产业比去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去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与“十二五”前2010年的4.7:66.3:29.0比较,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3.6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不明显,新动力处于孕育中。从需求拉动看,投资仍然是拉动水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投资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382万元,减少85880万元,下降30.2%。对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减弱。消费对水富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000万元,增长10.6%。全年完成出口23万美元,与上年出口64万美元相比,下降64.1%。由于地处内地,属于内陆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发挥程度不明显;从要素供给看,资本投入仍然占主导地位,科技进步贡献程度降低。2015年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对水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高位态势,第二产业仍然是水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
面临挑战增多,各种软硬约束趋紧。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传导压力较大;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资源开发效应趋弱。水富县单位GDP能耗是全市最高的县;三是要素供给偏紧与产能过剩交织,实体经济发展难度加大。同时,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速较低,老龄化趋势加重,中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新常态下推进侧结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困难加大。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水富县是典型的工业县,重化工特点突出,结构调整任务任重而道远。
第二,区域结构二元化特征明显。
区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为47.93%,比全国的56.1%,低8.17个百分点;区域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需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区划体制改革等,加快建设统一市场,解决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第三,要素投入结构需要提升和加强。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
第四,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有待加强。
目前,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 “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第五,收入分配结构应有较大调整。
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59元,增加2365元,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3元,增加830元,增长11.0%,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12:1,与全国的2.73:1,全省的3.20:1,全市的3.02:1,分别比全国高0.39,比全省低0.08,比全市高0.1。与“十二五”前一年的2010年的4.49:1缩小了1.37,从城乡居民收入比上看有缩小的趋势。
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云南水富跨越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目前,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第一,加快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县为制造强县;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经济之源、发展之本。一是促进工业扶优扶强。制定产业培育升级计划,形成一批辐射能力强、产业能量大的企业为主导,以一批科技含量高、分工协作好的企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攀升、从量大到质优跨越。围绕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有发展意愿的骨干企业扩张市场以及项目建设,做大体量宽度;落实企业技改基金,鼓励企业围绕“扩大名牌产品产量、提高主导产品质量、实现系列化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差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推动企业裂变发展。围绕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升级,实施梯度培育工程,在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切实为企业“会诊”解决“疑难杂症”,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第二,加强增长动力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水富县与全国一样,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贡献率最高。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以有规模、有组织、有品牌、高效益的集约化种植和养殖为重点,引导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龙头项目、大型种养殖项目以及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项目,促进农业规模裂变式发展、水平跨越式提高。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租赁、转租、流转、入股、抵押等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第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创新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只有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结构性调整,实现新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把服务业做大做精,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抓好现代物流业,重点依托港口码头等专业市场,构筑大流量、快节奏、高连接的现代化物流通道,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升物流业态。提升发展生活型服务业。大力实施商贸旺县战略,在城镇抓好文化娱乐、商贸网点、专业市场等行业,在镇村抓好超市、托幼、养老、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西部大峡谷、向家坝电站库区、邵女坪、铜锣坝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水富精品旅游路线。统筹发展各类服务物业。在改造传统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电子商务、会展、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关注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四,认真贯彻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一降一补”、“五个重点”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措施,贯彻落实好“五个重点”,对推进侧结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是去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淘汰和调整“僵尸企业”。第二是降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将“营改增”改革的效能进一步发挥出来,适当减并税率种类结构等,激发减税和调控效果;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确保“营改增”下的高速公路和普通过路费可以纳入运输企业的进项抵扣,等等。第三是去库存。去库存的重点在于房地产库存的化解,鼓励居住性需求和租赁性需求的发展,彻底摒弃以投资需求降低库存的理念。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第四是补短板。这里包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第五是去杠杆。清理政府俩务,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二是企业融资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