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5-19 09:32记者 王明贵 文 / 图
给病人多一份关爱,让病人少一份痛苦;给患者多一份奉献,患者就多一份健康。9年来,水富县人民医院医生朱艳始终视病人如亲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把情和爱无私地献给了患者,为医生的天职增光添彩。
2007年7月,朱艳以优异的成绩从大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及繁华的生活,她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水富这个小县城,在水富县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及艾滋病防治工作。9年来,朱艳始终恪守职业道德,牢记医生的天职,真心为病人排忧解难、解除病痛,受到了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患者称为“知心大姐”。
2009年,从一家医院转来一名70多岁的脑梗塞昏迷患者,当时患者严重脱水,部分口腔粘膜、口唇都皲裂脱落,病情很严重。朱艳并没有推诿病人,而是给他精心调整了治疗方案,通过朱艳的努力,5天后患者清醒过来,最后康复出院。2013年,她接诊了一名刚出生10多天的病危婴儿,患儿当时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锁骨骨折等,因生命垂危转入某省级医院ICU病房治疗,在该医院治疗10余天后,病情毫无好转,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转入水富县医院试一试,打算陪婴儿最后一程。当婴儿转入水富县医院时已是晚上10点左右,她一看婴儿,揪心了。小婴儿面色青紫、呼吸严重困难、反应弱、滴水不进,听到大量湿罗音及痰鸣音,她立即给小婴儿清理呼吸道、吸氧,经积极抢救后患儿脸色稍有好转,接着她仔细看了省级医院的病历,气管插管、呼吸机和各种良药等水富县医院达不到的治疗措施,省级医院都用了也没见效,而且家属抵触再给小婴儿输液,并再三表明他们只是想让婴儿吸点氧在医院走完最后一程,当时,朱艳思索着该怎么办呢?患儿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水富县医院当时没条件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思考过后,她决定严密监测及时吸痰,当晚她和护士彻夜未眠,在她和其他医生的精心照料下,第二天患儿呼吸、脸色好转,能喂少量水,她当即征得家属同意请中医科给婴儿服中药治疗,经过两周不懈的努力,患儿转危为安,家属带着孩子开心地出了院。
同时,朱艳还担任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任,为此,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许多牺牲。许多艾滋病人不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对生活绝望,加之很多医生对艾滋病病例感到恐惧,谈“艾”色变,都不愿接受这件苦差事,因此防艾工作成为摆在医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而朱艳主动迎接挑战,先到省艾滋病关爱中心学习了两个月,之后在认真完成内科住院部繁重工作的同时,她在摸索中兼职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当时艾滋病病人担心受歧视,心理、经济压力都很大,不愿接受治疗,工作很难开展。但朱艳并没有放弃,而是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工作进展及困难情况,反复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渐渐获得了病人的理解和信任。2010年,朱艳接触了一个艾滋病人,向患者讲清治疗的方式、国家的研究成果,通过治疗可防止并发症,如今这个病人感谢道:“要是朱医生不给我精心治疗,我可能早就离世了。”
“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是要让艾滋病人树立生活的信心,让患者配合治疗,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叮嘱艾滋病人定期随访,有些什么临床症状,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解开他们心理上的阴影和疙瘩,赢得患者的信任,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只有患者信任了,有什么事情都好沟通。”朱艳说,“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许多患者就是半夜或者深夜两三点钟都打来电话咨询,艾滋病患者的心情不好,哪怕患者说上两三个小时,也要不厌其烦地倾听和解答。”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朱艳真心与患者交朋友,与患者握手和近距离接触,让患者感到朱艳无比的温馨和亲切。朱艳在工作期间规范治疗,对病人依从性教育、心理疏导、服药督导、CD4及病毒载量检测、网络直报等工作亲力亲为,耐心负责,收治的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11年,朱艳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8——2010年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先进个人”;今年1月,被省卫生计生委、省总工会表彰为“云南省医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