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新闻 来源:昭通新闻网
12月8日,昭通“省耕大讲堂”邀请到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作专题讲座。这也是赵声良继2017年出席昭通第四届“姜亮夫”大讲坛后,再次回到家乡讲学。
赵声良是土生土长的昭通人,出生于昭通市昭阳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1998年至2003年在日本成城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并获文学博士学位。赵声良长期致力于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特别是对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故事画、飞天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诣,是当代敦煌美术研究的顶尖学者。
赵声良以《敦煌文化的价值》为题,精彩生动地讲述了敦煌文化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和成效卓著的保护、传承、发展历程。帮助家乡人民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昭通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家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家乡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家乡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家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讲座结束后,赵声良腾出宝贵时间,现场解答相关问题,帮助大家厘清发展思路。现就相关问题整理如下:
问:昭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院长能不能在昭通文化建设方面出出主意?另外,昭通学院目前正把对昭通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院长能不能在这方面进行指点?
答:昭通学院历史悠久,聚集了大批精英人才。感觉昭通市委、市政府对于昭通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
学院要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要想办好事业,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聚集非常重要,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各种大师级的人才为昭通学院的发展发挥作用,把他们的智慧留下来。敦煌研究院改革初期由于条件差,人才较少,我们通过交流、学习的方法吸引不少国内外人才来作讲座,提升了我们的水平和能力。现在有很多途径的交流方式可以使用,视频讲学、视频解答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一些人、一些智慧传达进来,感受他们的精神,提升自身素养和境界。
问:刚才院长说到了人才的问题,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讲一下敦煌研究院是怎么样来培养人的?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走出毛货街、走进敦煌研究院的经历?
答:我当初去敦煌研究院是因为两个因素:我本人喜欢绘画,跟吴希龄老师学过山水画。到北京读书期间,我读到了姜亮夫先生的很多关于敦煌艺术的珍贵文献,知道敦煌是艺术的宝库,所以我想到敦煌去。另一方面,在姜亮夫先生的书里,我读到外国人说到敦煌学的时候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我非常受刺激,敦煌学为什么是外国研究得更好?我这么喜欢敦煌艺术,我为什么不能投身敦煌艺术的研究呢?
当年学校敲锣打鼓送我到敦煌,觉得我做了个不得了的决定,但当我看到第一届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那么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师,能在没水没电、自然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的敦煌创办起敦煌研究院,我感觉相对于他们的付出,相对于敦煌艺术的宏大,我个人非常渺小。
所以,我憋着一股劲,努力去做研究。跟国外交流多了,我知道外国人对于敦煌艺术的看重,日本顶级画家平山郁夫甚至把敦煌艺术看作是日本文化的源头。他提出来想对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当时的第二届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表示,我们最缺的就是人才,申请每年派两个人到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现在看来段先生很有眼光,因为重视培养人才,学院发展较快。各所所长都出过国,在国外待过,领导层形成了世界的眼光,思维跟世界接轨,所以我们知道外国人考虑什么。1980年,研究院没钱培养人才,段文杰院长拿出一笔钱来办展览,赚了钱就留给研究院。那时候正牌大学生看不上研究院的工作条件,我们就招聘一些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人进来,通过培训,通过送他们去深造,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坚力量。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开放的政策,我们支持研究院的同仁去拿学位,提供出国的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到外国的博物馆去调查研究敦煌学。我们也为国外人士到敦煌搞研究提供条件,以访问学者的制度,由我们提出研究课题,提供住宿、经费,让他们来研究,大家一起来把敦煌文化研究好。现在只要有人出了研究成果,我们都提供经费让他们出版作品。
问:大部分中国人都希望到敦煌看一看,院长能不能把莫高窟对游客展示的脉络和路径向我们作一个说明?
答:敦煌莫高窟最近几年每年游客量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今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达到210万人次左右。短期来看,人的活动对洞窟内壁画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聚集,经年累月下来,人的活动对壁画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对洞窟内游客承载量做过调查,确定每天最大人流量不能超过6000人。我们先让游客看文化电影,让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知识有了掌握,再到洞窟内,才能看得明白看得懂,每位游客可以看8——10个洞窟。夏季游客量大,洞窟的开放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时候我们选择开放一些大型洞窟,这类洞窟游客承载量相对较大。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暑假去看,在冬天去的话,游客量不大。另外一种是对于申请专业考察的人士,可以开放的洞窟会更多一些。
问:莫高窟的开凿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对它的开凿为什么会延续几千年的时间?
答:莫高窟的开凿大多是民间的,因为很多民间人士的信仰原因,一些地方上的大家族会世代建造一个洞窟。比如有一个姓氏的家窟,从晚唐开凿到五代,后来又到了宋朝才开凿完成,像这样的家窟很多。也有的人没那么多的钱来开凿,会采取集资建造的方式进行开凿,有一个洞窟的供养人甚至达到1000多人。五代以后,中原王朝的力量弱了,敦煌只剩下沙洲、瓜州,当地曹氏家族向朝廷请求给他封官,让家族可以号令一方,保持敦煌的安宁。那个时候曹氏家族世世代代培养画家,建造石窟,还设立了画院。曹氏家族对外采用联姻的方式维持外交平衡,家族通过佛教维持了200年地方安宁,非常难得。这段时间的洞窟开凿就可以说是官办的了。
作者:刘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