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教学情景

 2016-04-19 09:48  来源:

                  作者 周字坤

摘要: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生活世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是学生的体验和活动,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而关注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体验中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和物理情境,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的物理教学情景中更有效地发挥主体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吸引力”;认知盲区;最近发展区;情境

从许多教学实际不难看到,初中学生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是兴趣很浓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和新鲜感的消失,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所减退,此时物理课似乎不再象开始那样具有“吸引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艺术方面的原因,有学生性格和习惯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作为物理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并注意保护好学生持久的兴趣,让物理教学永远富有“吸引力”。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如何让物理教学永远富有“吸引力”?。

一、课题引入要有“吸引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物理老师,我们都充分认识到一节课的导入在整堂课中有着极其重要要的地位。如果课题导入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就很容易让全体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到自觉的学习活动中来。

如教学“大气压强”的实验导入:准备两杯水都查一根吸管,一杯排除空气密封,一杯不密封,让学生来吸,结果密封这杯吸不动。提问:为什么密封这杯水吸不动?学生兴趣盎然,急待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把学生吸引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参加探究活动。

《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浮在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待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在物理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实验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等,只要善于收集,精心设计,合理选用,一定能能紧紧地吸引学生。

二、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景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像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著名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在物理教学中,精心地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培养提问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有许多让学生感兴趣的“为什么”。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富有 “吸引力”的问题呢?

首先,要关注学生体验,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中的体验应该是学生的主动体验,只有主动体验才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才能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触摸“东西”。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一是要注意紧密结合学习重心和学生实际,离学生很近,显得亲切,让学生有经验基础;二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主动深入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触摸到“东西”,尝到收获的喜悦。如在“汽化”的教学之前设计这样的问题:“星期六你父母请你帮忙晒花椒,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但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容易,于是能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

其次,要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的梯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学生努力都能上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之前,我们应多多思考: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能知道什么?我们创设的问题有多少学生能解决?面对该班学生是偏易还是偏难?

我在上《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

1、 类比“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如何探究物体不受任何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2、设计实验:该实验要用到               。 阅读教材17页“演示”相关内容。思考问题。控制什么量?如何控制?改变什么量?如何改变?显示什么量?如何显示?

3、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论。

到下课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得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我觉得非常失败,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学生存在认知盲区,一是对阻力的存在和大小认识不到位,二是为什么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就相同,问题设计偏大、太抽象,没有很好地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加上本班学生基础较弱,因而对究竟要探究什么没有明确的思路。若能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阻力的存在和阻力的大小,找到合理猜想和假设。改变提问方式降低问题的梯度。这样设计:该实验用到               ,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面开始运动的              相同,使实验起始条件相同。使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是为了让小车受到的          不同,使得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分析论证:小车受到的阻力       ,运动的距离         。推理:小车不受力时,小车将永远保持               运动状态不变。

 

最后,创设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所以创设的问题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问题对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吸引力”。

三、创设课堂情景要有“吸引力”

上《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是让两张纸片平行自然下垂,向两张纸之间吹气,结果两张纸向中间靠拢。二是将两个乒乓球近距离地放在水平桌面上,向两球之间吹气,两球也向中间靠拢。这两个实验现象让学生兴味盎然,同时急切地想知道其中原因。接下来我再做了一个通过旋转洗衣机排水管上端加快空气流速,把瓶子中碎纸片吸了从排水管上端喷出,我把这个实验戏称为“仙女散花”。学生更是惊奇不已,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认知冲突: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我让学生阅读课本和交流讨论,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且效果非常显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奇妙的实验情境紧紧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冲动,从而迫不及待地参与了深刻、有价值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物理课程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物理情境中,既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理念,又能使物理课更加富有“吸引力”。所以,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应该是物理教师不断钻研的问题。只要我们留心,一个实验,一个科学故事,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物理情境。

四、让评价激励产生“吸引力”

改革评价功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提到: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更自信,从而能更好地增强物理教学的“吸引力”。因此,物理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不能局限于考试分数,要相信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抓住每一个激励机会, 以评价来促进学生不断增加学习热情和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生思考了,但理解出现了偏差,可说:“你善于思考的习惯让老师欣赏,尽管出现了偏差,但你已经有了收获。继续发扬,相信你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细致!”只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就能捕捉到很多的机会和方法,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和鼓励。

五、创设“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习情景

事实证明,学生都喜欢知识丰富、无所不知的老师。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老师,也难免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空前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的视野也是空前广阔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思维也很活跃,也就难免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好学生的这份好奇心。总有一些时候,一些善于动脑筋而又思维严谨、理解深透的学生,其思路和方法会优于老师,如果老师此时向这样的学生表示学习和赞赏,他们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更容易增添学习信心,会更热爱物理学科的学习。有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创设这样的情景。有一次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一辆手推车的一个轮子陷入泥里,小红和小明来帮忙,小红采用帮忙拉车的方法,小明采用推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法合理实际效果(    )A、小红的好   B、小明的好  C、一样   D、无法判断。我看了一会儿就说我也确定不了,校园里有手推车,找几个同学去实践一下,下课后几个同学把手推车推到沙坑,并挖了一个坑,把一个车轮放下去,车上坐两个同学,认真实践起来,回来告诉我推车轮上部边缘效果要好些。我说再想一下找个合理解释,我再次见到他时,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有合理解释了,认真的画了车轮受力示意图,并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说你太聪明了,老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望着他幸福快乐的笑脸,我想这次设计已经播种了一颗未来物理学家的种子,至少他会更热爱物理学的学习。

六、.开展富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接受新异刺激,不断地满足和引起学习需要和好奇感。特别是课外观察和课外实验,是让学生走上物理探索之路的关键环节,也是长期保持物理学习兴趣重要手段。选择具有科学性、需要性、趣味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所述之外,让物理课富有“吸引力”的因素应该还有很多。教师端庄而又充满活力的仪容、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准流畅的表达、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等等,都能成为让物理课富有“吸引力”的积极因素。

总之,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是真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前提,是物理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只要善于反思,勤于研究,精心设计,我们一定能想出很多的好方法,一定能让物理课成为学生长久的喜好,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物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中国人事出版社

[2]雷洪.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物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严先元.教师怎样做教育行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