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四个加法”推动脱贫攻坚提速增效

 2016-12-15 09:04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诗维)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昭通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机制、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加快脱贫攻坚工作步伐,今年全市预计脱贫出列13个贫困乡镇231个贫困村24.02万贫困人口。

创新现场观摩点评机制,促进相互学习借鉴提高。为检验工作、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创新“9个1”现场观摩点评制度。在形式上,以半年为1个周期,市党政主要领导各带领1支由县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点评队伍,在11县区逐县开展1次交叉式现场调研、相互观摩、领导点评。在内容上,每个县重点观摩点评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项产业发展项目和1个重点建设项目。在时间上,集中1周时间深入县区,通过现场观摩,直观感受工作成效;集中1天时间召开总结会议,通过交流发言,总结推广工作经验;集中1个月时间开展整改落实,通过督查抽查,及时补齐工作短板。今年以来,先后开展2次现场观摩点评,实地调研69个现场点,干部在差距中感到了压力,在点赞中提振了精神,形成了上下齐心、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落实脱贫责任到岗到人,定期约谈县区党政领导。制定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出台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教育文化卫生、生态补偿6大行动计划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18个专项实施方案,紧盯脱贫出列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推动落实。建成昭通市农村扶贫信息化平台,安装精准扶贫APP到每名挂包干部,细化帮扶任务,实时同步提供脱贫措施落实情况,确保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建立脱贫攻坚“每月通报、季度约谈、半年小结、年度考核”制度,每月通报各县区总体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每季度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约谈县区委政府分管领导,每半年由市委书记、市长约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每年根据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约谈按照“督查找问题、会上领问题、限期改问题”原则,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开展随机督查,列出问题清单,县区认领后及时跟踪整改。今年以来,围绕建档立卡“回头看”、易地扶贫搬迁、脱贫退出对标对表3个主题开展3次集中约谈,查找问题387条、整改348条,问责单位15个、干部184人、提醒谈话或诫勉谈话138人,调整召回驻村工作队员335人、诫勉谈话108人。

外引东莞中山帮扶资源,共建园区深化产业合作。用好用活广东扶贫协作帮扶力量,迅速成立对口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建立扶贫协作、三方联席会议等制度,与两市分别签订1个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示范点建设、劳务输出与劳动力就业培训、干部人才培训交流、产业、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8个领域的协作协议,形成“1+8”协作模式,并以项目为抓手,每月召开推进会,目前东莞中山援建10个易地扶搬迁示范点到位资金1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及招商引资新模式,组建扶贫协作产业招商工作组,编制《昭通市和东莞中山扶贫协作共建昭通滇粤产业园实施方案》,对接协调两市10批40家120余人次的企业家、商会代表团到昭调研,在轻工制造、高原特色农产品营销及基地建设、旅游市场开发营销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内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按照“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思路,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全面覆盖不留白,按照“先发展、再规范、后提升”原则,以825个贫困村为重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不留白,着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坚持丰富载体不空壳,找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基层组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中小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带动发展5种模式,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坚持提质增效不挂空,出台加快发展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在登记注册、财政资金、税费优惠、金融信贷、用地用电、项目倾斜、示范带动、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388个,入社成员16.9万个,带动农户26.6万户111.7万余人,实现销售总额14.7亿元,其中:825个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4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3.8万户58万余人。

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破解贫困群众务工难题。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制定转移就业扶贫五年行动计划,把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农村“两后生”作为优先培训对象,按照培训对象中贫困人口不低于50%的标准,确保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以东莞中山对口帮扶为契机,积极争取两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采取“1+2”或“2+1”分段培养模式,帮助昭通每年培养1900名职校学生,学生前一年(或前两年)在昭通学习,后两年(或后一年)在两市学校学习、实训,享受两市中职学生待遇,毕业后由两市学校推荐就业。积极搭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两市大型人力资源公司相继到昭建立招募中心或分公司。探索“县、乡直接对接东莞中山镇、街企业”的劳务输出模式,推动同县、同乡劳动力成建制输出。截至11月底,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45.5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27.9万人次,预计全年实现务工收入300亿元以上。

搬迁安置挪穷窝换穷业,拓展贫困群众发展空间。坚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转移安置并举,按照“四不变一选择一提高一降低一保障”原则,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向乡镇、县城和城市搬迁转移;四不变:进城入镇后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一选择:户口随迁由农户选择,可在新居住地落户,也可保留原有户籍,还可选择同一家庭部分人员在新居住地落户、部分人员保留原有户籍;一提高:对易地扶贫搬迁、避让地灾搬迁、农危改拆除重建3类群体进城入镇安置的,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一降低:按照保本微利原则与开发商协商房源及房价,降低购房成本;一保障:采取公益性岗位重点倾斜、自主创业享受优惠政策、吸纳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企业给予奖励等措施,保障搬迁群众就业。今年以来,全市1047户3743人进城入镇购房安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8户2842人。坚持以精准对象为基础,以后续发展为核心,以集中安置为主要手段,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启动479个安置点4.5万户16.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万户10.5万人)搬迁工作,已竣工1.99万户7.28万人,完成投资45.3亿元;实施农危改拆除重建87595户37.67万人,完成投资67.59亿元。

金融支持拓宽筹资渠道,资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抢抓财政信贷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制定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多层次、高频率与上级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调对接,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截至目前,争取到位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31亿元,镇彝威革命老区到位资金47亿元,完成投资35亿元;与浦发银行共同设立乌蒙山片区扶贫投资发展基金200亿元,已到位142.06亿元;与富滇银行建立交通产业基金80亿元;与省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六大战略”贷款100亿元;与国开行云南省分行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昭通市精准扶贫备忘录,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贷款62亿元,预计专项债券基金达35亿元;争取省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0.15亿元,已发放30.7亿元;争取农村信用社扶贫贷款余额达21亿元。

社会帮扶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攻坚良好氛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积极畅通社会扶贫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争取中央和省级48个部门、企业今年共投入2.67亿元帮扶昭通。启动21个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总投资达94.34亿元。今明两年内启动12条808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达1275亿元。积极协调保监会、新沪商联合会、浙商总会、太平保险集团、中关村等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其中:争取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投入资金4500万元,在彝良县开展扶贫助学、职业教育、安全饮水工程、村内道路建设等帮扶活动;争取香港苗圃行动、耕耘助学等慈善团体资助困难学生3312人次,援建希望小学17所;镇雄县与浙商总会签订帮扶协议,与200余家企业签订社会扶贫意向协议,意向投资达4.2亿元。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