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壮丽史诗 ——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回旋乌蒙》作者韩声雄

 2016-05-15 09:40  来源:

◆本报记者 朱德华 文/图

年初,由韩声雄(执笔)、周光荣、郭明创作,反映红二方面军(原为红二、六军团)长征的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回旋乌蒙》,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革命老区群众极为关注。记者专门采访执笔作者韩声雄,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朱德华:请问韩老师,你们怎么想起要撰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回旋乌蒙》?

韩声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回旋乌蒙》,是有创作背景的。

2015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镇雄县建立 “乌蒙山回旋战纪念馆”。 镇雄是红二、六军团西征时,乌蒙山回旋战的主战场之一。作为纪念馆的重要软实力,镇雄县委决定由我们创作(反映乌蒙山回旋战的)长篇小说《回旋乌蒙》。

《回旋乌蒙》题材重大,主题突出,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红二、六军团干部战士在长征途中,坚持崇高信仰,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为人民翻身解放艰苦卓绝,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反动势力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镇雄等主战场革命老区人民想红军、盼解放、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反压迫求解放的革命愿望和行动。

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秘书长欧之德看了小说原稿后说:“我觉得是写得好的。史实扩展到几十万字,非常不容易。作为当地,这段历史很重要,填补了这段空白。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经过那么多地方,没有哪个用长篇小说反映。红军长征走过绞平渡、金沙江、石鼓、中甸,没有人写过。至于文字上,没有说的啦,写得很好。”

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骞评价说:“《回旋乌蒙》题材重大,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真实地再现了红二、六军团干部战士在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反动势力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

朱德华:乌蒙山回旋战的时间、地点众说纷纭,应该怎样确定?

韩声雄:关于乌蒙山回旋战的时间地点,二方面军军史,原昆明军区编写的《红军黔滇驰骋》、《贺龙传》、《任弼时的故事》、百度辞条都有记载,是从1936年2月27日,红二六军团退出毕节开始,以镇雄、毕节、彝良、赫章、威宁等地为主战场,到宣威来宾铺战役结束。

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开始西征转移时,红二、六军团在湘鄂边地区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分散、吸引进攻和追剿中央红军的敌人,协助红一方面军顺利转移,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开始西征。敌部直接用来对红二、六军团围追堵截的兵力达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团队,总共约30万人。红二、六军团只有4个师12个团,约21000人。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主动撤离黔大毕临时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克服山高谷深,气候严寒,人烟稀少,粮草奇缺,瘟疫流行等难以想象的困难,风餐露宿,饮饥卧寒,与十几倍于我的敌人周旋,欲南向北,声东击西,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以运动战调动敌人,歼灭敌军,谱写了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壮丽史诗。

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中辗转回旋差不多1个月。敌人部署的2层包围圈越来越紧,最后,我能活动的范围纵横不过30公里的狭长地区。陷入了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以来最艰险的境地。在四面受威胁的紧急关头,红军采用“空城计”,果断地选择从国民党郭汝栋、樊嵩甫两个纵队之间突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隐蔽地从敌人的接合部钻出去。在昭通、威宁间突破滇军孙渡纵队防线,兼程进入云南,转入贵州盘县。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挥师北上。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著名战役,以其作为运动战的精彩战例载入军史,是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的指挥下,在乌蒙山地区写下的神来之笔。军事专家史评,此战役与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无论在战略意图和战役指挥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个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在保安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会晤时,曾十分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l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好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朱德华:从全书看,很多东西都是写镇雄的,怎么不从云南或者昭通的角度写?这是不是和3个作者都是镇雄人有关?

韩声雄:有这个因素,但主要原因是,镇雄是主战场中的决战战场。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作者着笔就应该从这里开始,生发开去。当时,蒋介石、顾祝同、龙云等部署了两个包围圈,把红二、六军团压缩在镇雄、赫章交界处不足30公里的狭长地带,目的就是要在镇雄西南,赫章北面彻底围歼红二、六军团。一时间, 大军云集,战云密布。樊嵩甫纵队、万耀煌纵队、郝梦龄纵队、郭汝栋纵队、新编柳际民旅、驻镇雄的23师4个营、滇军安恩浦部等都蜂涌至镇雄、赫章地面,再加上陇继尧独立营等地方部队、民团,使镇雄、赫章成了乌蒙山回旋战的决战主战场。然而,乌蒙山回旋战是全局,镇雄主战场只是局部,局部只能服从全局。长篇小说的主线是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人民群众和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地方反动势力浴血奋战并胜利北上的战斗历程;副线是乌蒙山和席果珠、陇三公主之间的爱情纠葛;主角是红二六军团,镇雄的革命斗争是在红二六军团影响下的,是配角。所有枝枝蔓蔓都是围绕主线展开的。

作者以镇雄为中心点线头,红二、六军团战略路线为经纬,编织整个乌蒙山回旋战的战役网。在突出描写红军的同时,想方设法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本土语言、风俗风情等方面,尽量融入本土元素,使之具有镇雄等乌蒙山区的地域特色。小说也充分展现了其它主战场全局的情况。如果仅只是反映镇雄,那就是失败。之所以没有从云南的角度写这部小说,就因为乌蒙山回旋战只是红二、六军团西征过云南中的一个战役,并不是全部。

朱德华: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可读性强。贺龙、任弼时、肖克、乌蒙山、席果珠、陇三公主、何家顺等英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反面人物也非常典型;乌蒙山、席果珠、陇三公主的爱情催人泪下;陇三公主、陇继尧兄妹之间家庭亲情民族大义的斗争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你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韩声雄:根据中宣部关于创作历史剧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大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上,尽量努力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特别是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艺术地再现和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着力塑造红军和群众的英雄群象。例如,一个细节,放着国民党的高官厚禄不做,脱掉皮鞋穿草鞋的贺龙,在转战中,两只脚都冻出了许多长长的裂口,流着鲜血。他用燃烧的柴棍将裂口烧焦,再滴进黄蜡凝固。连警卫员都不敢看。何其悲壮哉!

朱德华:小说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作者深厚扎实的生活基础。请谈谈你的体会。

韩声雄:关于乌蒙山回旋战的资料,韩声雄和周光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残阳如血》时就开始收集了。现在収集购买的资料就有一人多高。红二、六军团西征开展乌蒙山回旋战的主战场镇雄、毕节、赫章、彝良、威宁、宣威,作者都亲自走过,特别在镇雄主战场,作者韩声雄步行走过90%的行政村。周光荣在参与调查中央红军长征历史,提出和确定博古交权的地方在鸡鸣三省,上报中央党史办。创作中,作者又专门到有关地区和重点地点进行调查采访。

整本书的创作真是呕心沥血。由于创作时太投入太劳累,作者身心都受到很大创伤。

朱德华:我发现小说很多地方采用历史穿越的手法,是不是创作历史小说的一种新尝试?

韩声雄:你说得很对。我们尝试历史穿越的手法还原历史的真面目。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因为是在写历史小说,而有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已经解密或者发展,可以把现在已经有定论的一些事情和人物交待进去,避免他们长期蒙受不白之冤。想方设法搜集和披露一些以前没有披露过的史实、奇事、轶事,恰巧是吸引读者之处。例如,贺龙是白族,祖籍是云南大理;毕节专员莫雄,过去人们都认为他是蒋介石的干臣,后来才知道他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余秋里受重伤,手臂生蛆后做手术;周素圆给毛泽东写信要求从延安回乡等等。我们就是通过“注”或者其它形式表现出来,还历史的真面目。但是时间概念都是很明确的。

朱德华:纵观小说,我们发现《回旋乌蒙》和你过去创作的长篇小说《版纳春秋》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韩声雄: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风格,包括展开主题、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要和主题有机统一。《版纳春秋》的主题是反映西双版纳以傣族为主的各民族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小说的背景是澜沧江边美丽的西双版纳。所以小说描写了版纳美仑美奂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超然神秘的宗教气氛,包括语言都显得很华丽。而《回旋乌蒙》则是反映红二、六军团在贫困荒凉冰天雪地的乌蒙山区艰苦卓绝英勇奋战,乌蒙山区人民饥寒交迫,盼红军求解放的生活环境,如果修辞语言过于华丽,就有悖典型环境。所以,我们就以朴素的语言叙述惊天动地的故事,从沙子中淘金子,在平凡中看伟大。读者认为,这样反而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