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4-28 11:25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无数普通劳动者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在第128个国际劳动节之际,4月27日下午,昭通市委、政府召开了昭通市2018年“五一” 劳动模范暨乌蒙工匠座谈会上,有5位国家、省级劳动模范和乌蒙工匠相继发言,现摘录刊发,以宣传这些劳动模范和乌蒙工匠的光荣事迹,展示劳模风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中国梦昭通篇章的实现。
胡明成:一生伴随马铃薯成长
我是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胡明成,一个一直伴随马铃薯成长,致力于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农人。
我从事农业工作27年,工作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回过头来看,应该说是苦中有乐、苦后有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社会的认可,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我主持研发的马铃薯原原种“雾化+滴灌+基质”复合生产技术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新类金奖,2017年被市总工会命名为“乌蒙工匠”。同时,在省总工会和市总工会的关心下,创建了“胡明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乌蒙工匠工作室”,工作室有核心成员6人、外围骨干10人。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我带领团队在工作中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依托单位资源,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所长,不断挖掘潜力,加强对内团结、对外合作,紧紧围绕玉米和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尽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昭通全市常年种植马铃薯300万亩以上,其中大春种植面积23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二半山以上地区,也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进行打造,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计划通过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高度组织化全覆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个全覆盖,推动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20万亩、鲜薯产量达640万吨、农业产值89亿元,马铃薯主产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获商品薯可折价净收入2800元以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我的团队,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推进良种良法全覆盖工作,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青薯9号、云薯505、威芋5号、宣薯5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应用。一方面,加快表现较好的“昭薯6号”、“昭薯8号”等新品系的报审和示范工作,边报审、边示范,一旦完成登记或审定程序,即可在全市进行推广,到2020年实现自主选育品种在全市主产县区有示范样板。另一方面,对现有高代品系加快试验筛选,确保每年都有新品种通过登记,为全市马铃薯品种更新提供后备品种。建立完善脱毒微型种薯雾化生产技术体系,支持昭通农投公司新建1500万粒微型种薯雾化生产大棚及配套设施,指导种薯生产企业建立原种和一、二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立完整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实现外销种薯10万吨以上,力争将昭通打造为中国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和供应基地。
李斌:把土豆变昭通名片“噜咪啦”
我叫李斌,来自云南理世集团,现任公司董事长,2008年被表彰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理世公司创建于1996年10月,2012年组建云南理世集团,是一家以食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货物运输为辅的集团企业,现有在职员工900余人。
公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噜咪啦”高原鲜切马铃薯片、“理世”和“好牛恋”系列牛肉制品等清真食品,现已连续四届被认定为“云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荣获云南省民营100强企业等殊荣。公司在22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万企帮万村”、地方精准扶贫和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通过打造优质马铃薯原料“第一车间”建设、开展基地种植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多种途径助力地方脱贫攻坚。
针对地方传统马铃薯品种杂、品质差、商品价值低、深加工所需优质原料供应断链、供应不足等问题,自2005年以来,公司就与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师范大学和昭通农科院等马铃薯科研机构形成合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开发引试马铃薯新品种,优选地方适应性强、抗病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5—6个,指导农户实现由试管苗向大田栽培,通过培训让广大种植户科学施种、规范施管、提高单产、增加附加值;并通过持续投入和不断优化,先后以种子、化肥、资金等形式向农户发放种植垫资补贴600多万元,引导规范种植,建成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基地20000余亩。
结合昭通适宜薯片深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严重不足,理世公司两个生产基地鲜切马铃薯片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15000吨规模,年使用加工型马铃薯将超过10万吨的实际,公司采用“公司+科技+基地(村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切实将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做为“第一车间”来打造。
2018年,公司先后在鲁甸、昭阳、巧家、彝良和威信等县区,通过对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种子扩繁和推广,建成冬作、小春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原料供应种植6000亩、大春种植30000亩规模,种植涉及合作社5个,带动种植农户6000余户,新增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低于10000人,将带动农民增收不低于800元/亩。
理世公司在原扶贫挂钩村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取得一定成效基础上,2017年底又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挂钩帮扶水磨镇铁厂社区上海子、下海子、火草地、老屋基四个村民小组81户317人。公司结合当地主要农作物为荞子、小麦、马铃薯,平均每户马铃薯种植收获量均在3万多斤的实际,公司拟计划下步引进合作88、云薯304、云薯105、新大坪等品种进行试种试产,与农户签订合同实施保价收购,切实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同时,企业积极吸纳和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到公司就业,目前仅鲁甸工厂车间在岗员工中就有28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公司与建档立卡户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年均工资216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增加3000元以上。
郎平勇:苹果产业的致富带头人
我叫郎平勇,是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专业从事水果种植销售,主要是昭通苹果生产销售。
我1996年从自家的4.5亩土地开始走上水果种植之路,2006年注册成立公司,先后引进苹果、桃、李、梨等新品种50多个,看似顺风顺水,但并非一蹴而就。通过10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较完整的果树育苗、栽培管理的方法,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22年磨一剑,发展成果显著。由于品种新,懂技术,加上会管理,名、特、新、优水果的优势显现出来了,果子自然卖了好价钱;把挣来的钱不断地投入到果园的发展中去,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公司有苹果优良品种100余个,通过省级鉴定的苹果品种两个,待鉴定苹果品种5个,标准化良种示范基地3100亩,并通过“公司+科研院校+合作社+基地+果农”的发展模式带动果农发展绿色精品苹果生产基地2.5万亩,每年可提供优质果品2000万公斤,良种果树苗木300万株。公司在示范园基地实现了农业物联网管理,并建立了精品苹果质量追溯体系。公司以“满园鲜”牌SOD苹果、富硒冰糖心苹果为代表的特优果蔬产品平均亩产值达3万余元,年销售收入5700万元。2012年,我公司“昭通绿健苹果科技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016至2017年,我公司生产的“满园鲜”牌昭通红富士苹果连续两年荣获第十四、十五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和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我于2011年被表彰为云南劳动模范,今年1月被表彰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我公司致力于进行昭通苹果品质提升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并积极研发转化实用科技成果,先后开展了《苹果新品种的引试推广》《苹果小冠整形应用试验》《苹果夏季修剪技术推广示范》《苹果低产果园高光效改造》《昭通优质苹果标准化生技术研究》《昭通苹果矮化密植栽培实验研究》等研究、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目前,公司下属的苏家院迤那基地已打造成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云南(昭通)综合试验站、昭通市农技推广研究所苹果新品种引试及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示范引领。2016年,公司引进客商帮助果农销售苹果6000余吨,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7年,公司为当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7.9万个工作日,支付工资700余万元,支付土地租金310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5000多户果农,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公司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能力逐年提升。
周益群:乡村特色旅游带富群众
我叫周益群,是永善县务基镇青龙社区党委书记, 曾在2008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在决战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伟大实践中,我以社区党委书记的责任担当和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为推动力,促进一方发展。
青龙社区距务基镇7公里,离永善县城32公里,有国土面积10.68平方公里,有耕地2019.5亩,有15个村民小组1043户3472人(其中少数民族2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751人;有溪洛渡电站移民827户3436人(其中本地安置372户1557人),移民安置,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成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底,我从溪洛渡镇的溪洛渡社区考取了务基镇公务员,担任了青龙社区党委书记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青龙人多地少、发展意识不强、产业支撑不足等瓶颈问题。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融合推进,我充分利用青龙社区独特的青龙嘴景观、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积极争取移民后扶项目支持,立足现有甘蔗、脐橙、砂仁、花椒等特色产业,规划了土地平整、青龙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旅游景观桥、观光大道、沙滩、游船、钓鱼台、餐饮等项目,总投资4756万元,着力打造移民精品集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永善美丽“后花园”,实现了高起点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认真落实脱贫攻坚、移民后扶等强农惠农政策,带领辖区群众掀起了一场快速脱贫、稳定致富的发展革命。一是筑牢发展基础。通过移民集镇集中安置226户、地震灾后重建187户、修膳加固49户、危房改造20户、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安置20户,提升人居环境265户,实现了常住人口安全住房全覆盖;新建公路1.7公里、维修3.5公里、硬化5600平方米,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新修饮水池300立方米,安通饮水管道5500米,维修管道2000米,安全饮水全覆盖;全面完成电力升级改造,辖区群众用电有保障,通信、宽带、卫星电视全覆盖。二是大兴特色产业。种植甘蔗200亩,脐橙300亩,砂仁400亩,花椒50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三是着力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刺绣、电子商务、零售、餐饮、家政、建筑等培训劳动力2100人次,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全覆盖,转移就业610人,动员自主创业167人。四是狠抓贫困人口减贫。按照村出列户脱贫政策,2014年以来,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124户513人,产业脱贫19户85人,移民搬迁脱贫9户33人,创业脱贫21户84人。2017年青龙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87元,同比增长11.73%。目前,社区还有未脱贫户10户36人,贫困发生率为1.03 %,有望在2018年实现脱贫出列。
曾清贤:种好核桃和花椒两棵树
我叫曾清贤,昭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15年被评为昭通市第四届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市总工会命名为“乌蒙工匠”。
身为林业人,和林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地知道,农民要致富,就要种好核桃和花椒两棵树。
在鲁甸县林业局工作时,面对核桃大产业,本地无良种的局面,我率先开展核桃良种选育,带领团队于2000年踏上了本地核桃良种的选育之路。为了把鲁甸县内的核桃种质资源摸清,我们跋山涉水,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凡是有核桃树的地方,都有我们团队的脚印。几年下来,我们建成了云南省第一个县级核桃良种资源标本室,标本室里存放着1550棵核桃树的果实标本,同时在鲁甸县城郊建立了一块300多亩的核桃良种资源收集库,按不同的分区,种植着本地、外省以及国外的核桃品种368个。我带领团队,花了十余年的时间进行核桃良种选育,并取得历史性进步,最终选育出了“鲁甸大麻系列”核桃良种,开创了昭通市核桃良种的先例,解决了滇东北地区晚霜严重核桃不挂果的种源问题。从选育到成功,我们花了十余年的时间。“鲁甸大麻系列”核桃一经推出,因其个大、壳薄、味香且耐储存,无论是鲜果还是干果,品质均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为滇东北晚霜严重的地区提供了良种保障,使核桃亩产超过300公斤,比传统核桃品种的150公斤翻了一番,实现核桃亩产上万元的效益。其中“鲁甸大麻1号”在2011年中国首届核桃节上获金奖,“鲁甸大麻1、2号”在2013年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上被评为“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目前,已经推广到了四川、贵州、湖南及曲靖、红河、大理等地。
调入市林科所工作后,面对花椒生产管理粗放,低产低效等问题,我带领团队又执着地深入开展花椒生产管理技术探索,通过几年的辛苦努力,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干热河谷的“花椒换枝结椒修剪法”,解决了干热河谷因春季缺水而导致落花落果的问题,使花椒能够年年高产稳产,实现花椒亩产在8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并适时深入花椒产区指导林农进行花椒生产与管理,实现花椒栽培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此方法先在鲁甸县示范,后在全市花椒产区广泛推广。只要产区群众有需要,我们都会很热心、不怨其烦、毫不保留地为其传经送宝。
当前,全市种植核桃440万亩,花椒120万亩,作为帮助农民脱贫的两大产业,如何搞好低产改造,促进林农增收,是摆在林业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且困难重重。我们将弘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积极投身技术创新,研发创新型实用提质增效技术,一定能够弥补和补救种植品种的不足、技术缺陷的产业短板,让低产低效林提质增效,助推核桃、花椒产业升级,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助力服务。
(本版稿件由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整理,照片由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广玉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