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返乡农民工吴贵辉:用酒曲酿造幸福生活

 2017-01-01 08:59  来源:

2016年6 月份彝良的那场洪灾,让26岁的吴贵辉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惊心动魄,他因此很长时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老人们说,这次洪灾百年不遇,打小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

那一天,天空低垂,雨连续下了一个月,仍然没有的停息的迹象,厚厚实实的雨幕,仿佛天河漏底,树木、村庄……全都变得模模糊糊。

吴贵辉正在自己创建刚半年多的酒厂内劳作,山洪挟带着树枝和泥沙,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忽然就来了,咆哮着轰然而至,把灶膛里的火一下子就扑灭了,饲料、包谷全都泡在了水里,他来不及多想,和正在出甑的母亲一起,急忙撤到了屋外,往高处跑去。

“完了,完了……”吴贵辉和母亲站在高处,眼看着洪水越来越大,很快漫过屋顶,饲料、包谷被卷出屋外,几十头猪仔惨叫着,被洪水挟裹着拖向下游……吴贵辉大脑一片空白,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任凭大雨拍打着自己,泪水夹杂着雨水淌过面颊,流进嘴里。他急得一直跺脚,那是他第一次衡量自己人生、打算用青春赌明天的全部心血,可想而知是有多心痛。


此次洪灾,让吴贵辉总共损失了13万元左右。

“创业近一年,我瘦了20斤,确实太苦、太累了,尤其半年前的洪灾,对我打击太大了。”12月15日,当吴贵辉和记者聊起这一段经历,双眼不由自主地冒起泪花,声音哽咽。

一年之前的日子,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吴贵辉带着妻子,丢下年幼的儿子,远赴浙江嘉兴打工,在一家铸造厂打工,主要生产汽车油底壳、皮带盘等,活计脏不说,还是重体力活,工资三千多一点,小两口即便省吃俭用,一年下来,除掉开销,也结余不下多少。

“我父亲过世得早。”吴贵辉告诉记者,父亲去世时他刚12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很早就辍学和邻居一起外出务工了,这么多年来,昆明、玉溪、浙江……辗转全国多个地方,干过不少工种,在外漂泊多年,钱没挣着多少,结婚之后,还曾带着妻儿外出务工,一到春运,又拖家带口地赶春运大潮。有时候,又和妻子各奔一方务工。“后来,我母亲认识了我继父,他是一个有23年工龄的酒师傅。”

吴贵辉的继父名家欧万军,来自四川宜宾,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20出头的他就在当地酒厂学徒。这些年来,他辗转昭通各地酒厂当酒师,先在盐津庙坝干了几年,又来到彝良两河干了十几年,几年前,酒坊老板意外身亡,歇了几年业,欧万军接着外出当酒师。

“打工不是长久的事情,丢下亲人,既苦又累,还不挣钱,自己有了技术,还有资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决定开始创业。”去年8月,吴贵辉在继父欧万军的鼓励下,盘了一家酒厂,开始单干。

买设备、进材料、跑销售……创业的路也相当艰辛,他们既煮酒也搞养殖,酒糟就用来喂猪,什么都从头开始,一家人起早贪黑,经常深夜还没吃晚饭。

酒坊不大,也就400来个平米,进门一个大大的锅炉,煤火烧得旺旺的,往里是蒸馏酿酒的蒸锅和出酒的冷凝器,靠右里面的地上,有几堆已经发酵好的包谷,墙壁四周,排列着十余个发酵窖坑。

“酿酒工艺复杂,原理简单。”欧万军说,传统手工酿酒的每个工艺都十分讲究,从选料,到配料、清蒸糊化、通风晾茬、加曲、入泥窖发酵、出窖、蒸酒,每个环节都很繁复。


“十余个发酵窖坑轮流使用。”据欧万军介绍,一粒包谷从选料糊化、发酵到出酒,要十余天的时间。

“一锅包谷可出三四个档次的酒,中间的是最好的,但想要口感好,调酒的技术也很关键。”欧万军说,每批酿出的酒,前后出的酒度数和口感是有差别的,最高能达到70度,低的有三四十度的,销售前都要调和过。

这一天上午出的“中级子”酒,欧万军用浮力酒精计给演示测量,显示70度。

“这样的烧酒,别称‘火酒’,其实叫酒精更准确一些,不能喝,还得调和。”欧万军说,“我很少饮白酒,酒量至多二两,酿酒师的本事,不在于酒量,而在于酿和品。”

“蒸馏的关键是温度,酒精的汽化点是78.5℃,保持这个温度,酒精就蒸馏出来了。”锅炉再加一把火,大锅里水气和高粱酒醅蒸气上升,通过上面一个管道输送到旁边的冷凝器中,蒸气液化后顺着一个导管流出,流出的液体就是白酒了。

“我的酒基本全是固定客户,20元一斤的,10元一斤的,还有低于10元的。”

正说着,几名乡亲前来打酒。吴贵辉领着记者,来到藏酒间,十数个500斤装的酒坛前。他打开封泥,舀起一瓢,倒进酒壶里。

“靠煮酒卖是不可能赚钱的,材料、人工、煤炭,成本价就好几块,低价酒根本不赚钱,只能赚点酒糟,发展养殖业。”吴贵辉说,目前,他的圈舍已修建完毕,养了16头牛和30余头猪,打算下一步再扩大规模。“其实创业并不比打工轻松,面临的风险更高,但既然已开始,不管前途如何,我都会勇往直前。”

“今年的猪价虽然不错,但我养殖经验也有所欠缺,前段时间一次性卖了30来头猪,毛收入7万多点,算起来还亏了几千元钱。”走进吴贵辉的养殖圈舍,猪儿肥牛儿壮争相吃食,他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在外务工,过年常常不回家,家人一年见不上一次,有时候娃娃一天要打几个电话,老人头疼脑热、邻里乡亲的大事小事都不能帮上忙,想想还是回家创业好。”吴贵辉说,“往年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已开始计划回家,春运火车票一开闸就抢订好。”

“最多的时候我一共养了70头猪,十几头牛。”吴贵辉说,苦也罢累也罢,创业没有不艰辛的,最让他头疼的是资金的问题,创业以来,他一共投进去了将近30万,也因此欠了不少债务。他说,其实农村有很多富余的劳动力,也不缺乏有想法、敢创业的年轻人,大多人的想法都因为资金短缺而搁浅了。他和大多数的创业者一样,在努力拼搏的同时,他更希望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给他们这种创业者一些技术指导与资金扶持,以期真正走上一条创业致富的道路。(全媒体记者 陈元云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