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1-24 09:25◆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翼 杨明 刘建忠 汪舒 张永刚
在竞争残酷的职场,胜者是市场和人才拥有者。中山职业教育经历了市场的剧烈洗礼后,开始思考战略升级,专业设置助推了产业转型,师资队伍开始出自行业工匠,学校与企业同创共赢,开始从海平线升。昭通职业教育面对瞬息万变的要求,是要提速超车?还是打牢基础稳步超车?
在中山采访期间,对于这个话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浩瀚的海洋,也回望我们故乡高高的山巅……
职业教育需要的几个转身
不舍得在研发上投钱,企业将由盛而亡。从广东媒体上记者注意到,如此的广东企业经历了一次次惨烈的阵痛,不一而足。
中山古镇并非镇是古色古香的小镇,名为古镇,却和古无关。它是中国灯具之乡,充满着浓烈的现代气息。走进这个专业镇,广东人都会自豪地说,中国每10盏灯,至少有6盏是这里生产销售的。
这话不假。
古镇曾遍地是“金”。上世纪90年代,很多商人来古镇采购灯饰,那时钱好赚得很,只要简单组装的灯能亮,就能卖出挣钱。
在古镇灯饰城,我们采访了一灯具企业负责人,在答应不透露其企业的信息后,他打开了话闸子。2013年初,国内低端灯饰产品供过于求,在经过市场调研后,企业最终选择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引擎”,在技术研发方面尽力投入,主攻高端市场,企业抗御了市场寒风。
实际上,中山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很早。
中山职院校长吴建新说,学校根据中山“一镇一品”经济结构特色,适应变化调整专业,开设五大专业群34个专业,高度对接珠三角区域专业镇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职院与古镇镇政府合作成立了古镇灯饰学院。该学院设在古镇镇同益工业园,向当地灯饰企业输送了大量急缺人才,每年新增专利100余项,已被企业应用15项。在学院的助力下,古镇镇的多家古镇灯饰企业去年扭亏为盈。
除古镇灯饰学院,中山职院还通过“镇校企”合作,在小榄镇、沙溪镇和南区,建立3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产业学院。
职教讲台搬到车间,行业工匠走上讲台
前几年,中山职业教育的很多老师突然间感觉不会教书了,他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必须大量引进能工巧匠,构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黄春平老师就困惑过。刚转到中山职院信息工程学院教书的他,就被学校要求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有源音箱进课堂。经过50余天的摸索,黄春平带着自制的有源音箱去上课,这让他见到了完全不同的课堂形式:所有学生都被分组去动手操作,任务重,充满着诱惑力,没有人贪睡、玩手机了。
现在,中山职院信息工程学院招揽重点发展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专任教师,来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该院85%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学院还通过聘用专任教师、客座教授等灵活方式,引进高水平专家,为企业解决诸多问题。
为鼓励教师亲近市场、聚焦一线,不唯论文论英雄,该院在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对专注教学、产学研的教师“高看一眼”。对专任教师评价时,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横向课题研究分值占比可达30%。
校企合作的风向标
“我是被逼着搞校企合作的。”谈起企业合作共建的第一个“校中厂”,中山职院南区电梯学院常务副院长肖伟平笑着说。
目前,电梯学院已引入两家校中厂,与蒂森扶梯公司等知名企业一同探索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与几十家电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获准到校招聘公司提供的岗位数是学院毕业生人数的5倍。中山名雅等合作企业也快速成长,如中山名雅年营业额从2013年的约300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约1400万元,并依靠南区电梯学院科技研发支持,掌握了电梯空调等产品研发技术。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针对这个问题就表示,中山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于世,所以,中山职业教育要实现的是“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优质化”目标,走中山特色、国际视野、开放多元的路子。他认为只有校企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合作,才能持久有效,只要校企合作模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都坚决支持去探索。
广东省教研院副院长劳汉生也认为,很多企业之所以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就是发现付出与收获相差较大。高职院校就必须找准自身优势,通过能让双方持续获益的合作方式,明确责权利,让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来自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的资料显示,中山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各占一半左右,但中山有13所中高职业院校,其中国家级3所,在校生4.25万人。另一资料显示,中山职院校企合作单位200多家,其中15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96部。
校企合作后,企业获益颇多,中山职院研发的12件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推动中山企业上市的利器,70多项科技成果逐步实现技术转移,并形成产业化生产。中山职院还累计承接企业员工培训等各类培训20余万人次。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海东调研后就发现,国内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对接区域市场需求,一窝蜂开办成本不高、一时就业形势较好的管理类等人文社科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
在昭通、中山、东莞启动扶贫帮扶计划后,中山职业教育院校将接纳600名精准帮扶的贫困家庭孩子免费入读,在毕业后优先推荐就业。
回看昭通职业教育,当前发展面临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生源数量下降等多重挑战,必须精准定位,勇于改革,顺应区域内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内涵发展中实现突破。
黎国喜坦言,中山职教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昭通,昭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精细思考定位职业教育,未来的竞争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昭通职业教育机制和体制应围绕昭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来部署完善。
采访札记
在和中山教育系统深入交流中,总有复杂的情绪泛起,站惯了讲堂,习惯了滔滔不绝的职教老师,将讲台搬进了车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强了。而更多的企业和学校联办专业,甚至可以给学校股份,来占领自己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中山确实敢为天下先。但敢为天下先的背后,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们敢想敢干,不回避问题,不短视,他们思量、谋构的是大格局。在中山,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而人才更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始终认为,未来的竞争仍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发展,仍是知识与产业的高度对接。我们昭通不缺资源,也不乏人才,我们欠缺的是观念,我们需要审视自我。唯创造方谋发展,固坚持才成大器!我们更需要进行一次打破和重构——打破陈旧观念,重构思想境界,借助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时机,整合资源,谋大局,兴大业,走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