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湘江战役:长征中的悲壮史诗

 2016-09-09 18:04  来源:

故事讲诉 黎宁

枪林弹雨声,鲜血染湘江。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国民党军摸不清红军去向,但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出红军的真正目的是西进。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潇水之间。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和粤军、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急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未及时派兵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来了。

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直到11月25日,中央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1934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兵团各派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60里之间的渡河口,这段湘江的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刷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这样,国民党军的25个师分成5路迅速赶往了湘江拦截红军。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憾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行走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突围前,顾了几千名挑夫绑了3000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了机器,凡是能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背上带走,需要7、8个人抬的石印机,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不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行走,这样的队伍怎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在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军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一次次地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34师损失尤为惨重,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灭,34师师长陈树湘负重伤被俘后自尽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一时间,尸首堵断了湘江,当地人真是“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长征出发前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险些葬送于此,部队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