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17 15:141935年8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向草地行进。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海拔3500多米。红军通过的草地主要是川西北若尔盖大草原,由于地势低,草地间聚集了黑河(亦称墨曲河)与白河(亦称葛曲河)相交的水流。
河水常年滞留在草地间,与野草淤积成草甸。草甸下面尽是淤泥,深浅不一,最深处甚至可以没过一个人的头顶。如果不慎陷入泥潭,则会越陷越深,不易生还。8月,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天气变化异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一片迷雾,茫茫的高原湿地无疑成了险恶的无边沼泽。
红军来到荒无人烟的草地,顿时陷入了食难、行难、宿营难的三重困境。
走在灰绿色的湿草地上,红军战士十分小心,人和马匹只能踩在草甸上,一步一跨地往前走。有的战士握住木棍,深一脚浅一脚,试探着走路;有的则几个人相互牵扶着并肩前行。
有的战士不慎掉进泥潭,身体很快便陷了下去,其他人用力拖拉也无能为力。因为沼泽下陷的力度非常大,越是用力挣扎就越难逃脱。后来,战士们找到了窍门,在泥潭之中尽量保持冷静,慢慢向上挪动身体,或者把绑腿拴在被陷人的身上,其他人从旁边逐渐将其拉上来。由于泥潭中混沌污浊,战士身上的伤口侵入泥里后就会红肿溃烂,导致严重的后果。
8月的草地多雨潮湿,这样的天气给红军战士更增加了行走的难度。雨水不断聚积,脚下变得更加湿滑,稍不小心就会跌入泥潭。大雨过后,在草地上形成一些河滩,或深或浅,多为急流。有些年轻的战士体质弱,双脚踏进冰冷的河水里,忍不住打战,甚至摔倒在河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克诚将军说:“有一次,部队正在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在进入草地之前,红军筹备了一些粮食。由于草地里根本找不到干净的水源,不能把青稞面熬成糊,战士们只好生吃,艰难下咽。比起泥潭里的河水,雨水算得上干净无味了,战士们趁着下雨,把青稞面淋湿,直到搅成糊状再吃下去。
进入草地不久,战士们带的青稞面已所剩无几,只好直接吃青稞麦。然而,颗粒状的青稞麦既不能果腹,又难以消化,战士们只好把周围的野菜、草根、树皮当做食物。草地里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菜,有的战士吃了不但呕吐、腹泻,甚至中毒而亡。
实在找不到食物的时候,战士们就把身上的皮带、皮坎肩,甚至脚上穿的皮鞋都拿来煮着吃。最后,连马鞍也被吃光了。身体饥饿难耐,没有力气前行,有的战士不得不把别人粪便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拣出来,然后用茶缸煮着吃。
水是生命之源,战士们不但吃不上饭,更喝不上干净的水,最艰难的时候只好喝人尿或马尿来维持生命。很多战士因为饥饿缺水失去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草地上。
高原天气早晚温差很大:早晨,太阳升起的时间较晚;中午气温会相对较暖;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气温便会骤降,有时还伴随着狂风暴雨。战士们有的只穿一件单衣,冻得全身发抖;有的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有的顶着油布避雨。无法生火取暖,战士们就喝一口酒或吃一口干辣椒,勉强让身体热一些。
在草地间行军,晚上的宿营也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宿营的地点应选在土丘、高地,或相对干燥的地方。然而,这样的地方在到处是水的草地上很难找到,红军战士只好就地宿营。有的坐着睡觉,有的靠在一起打盹,女战士通常会两两相依而休息。有时,半夜会下起倾盆大雨,宿营的战士无处躲雨,只好在雨中过夜。夜晚的寒冷,加之雨水的侵袭,有很多战士被冻死在雨中。红1军团有一个班的战士相互倚靠,紧紧地抱着枪睡着了,第二天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穿越草地的途中,很多战士因为受伤或疾病纷纷掉队。红一方面军特意组成了一个收容团,负责帮助掉队的战士。然而,由于无法医疗救治,担架的数量严重不足,收容团里的很多人最终没能跟上大部队,失去了生命。
红军在草地所受的苦,在许多亲历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用诗歌来表达出当时的真实体会:
时云时雨又时晴,
苍茫无际草原行,
遍地泥潭无寸木,
缺米短柴断火星。
乌云覆盖无飞鸟,
旷野相依任雨淋。
静坐待更难合眼,
遥望天际盼黎明。
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萧华上将在《长征组歌》中描述的场景,是红军过草地的真实写照。红军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经过七昼夜的艰难行进,最终克服了困难,终于走出了草地。
【主要参考资料:《长征的故事》王冉编著 改编: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