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10 16:25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
主持人语:种养业是土地致富最基本的方式,在绥江,由于老县城整体搬迁,更多的移民群众转产从事种养业。王勇就是其中一员,从建筑小老板到“竹鼠”养殖,他一步步丰富并完善的人生事业正蒸蒸日上。靠近江边,王勇的梦想很多,只待春暖花开时,人生的愿景一一实现!(杨 明)
一间间 “一室一厅” 的养殖房一溜排开,一只只毛茸茸的竹鼠在没有门窗和房顶的“套间”里,争抢啃食着鲜竹片,发出“吱吱”的咀嚼声。听见有人来访,他们赶紧“站立”起来欢迎!
“七尺汉子”王勇拿来竹片“引诱”它们,顺手揪起一只三四斤大的“头鼠”,展示它的健美肌肉。
这里是绥江县旺盛特种养殖有限公司的“标准化”“鼠房”,也是王勇创造梦想的地方。
王勇1981年出生在绥江县城边的凤池13组,从小在城乡接合部成长,导致他有敢拼敢闯的干劲和一身的好力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王勇小学三年级“毕业”后就不想上学了,在家玩了一两年,13岁开始在县城跟师学做“泥工”,16岁自己承包活干。1998年至1999年期间,才18岁的王勇先后到昆明、上海等地打工,闯荡大上海,做个小泥工。
“你给我一张图纸,我给你一幢房子。”慢慢的,王勇学会了修建房子的一整套技术。2001年后,借着向家坝水电站即将启动建设,绥江县城将搬迁的东风,王勇回到绥江,凭着自己掌握的泥工技术,带着父母、兄弟姐妹和邻居亲戚们,组成了“工程队”“装修队”“搬运队”,什么活都干,成为绥江新县城建设的生力军,吃尽了苦头,带富了一批群众。
“县城B12地段一半的房屋,基本上是我带领人修建起来的!”2011年至2012年绥江县城大建设期间,王勇的“队伍”最多时有两三百人,从基础开挖、砌墙,到打混凝土、装修,他“无所不能”,最忙时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工程干不了一辈子的!”县城搬迁基本结束过程中,工程建设大幅度减少,王勇开始思考着自己今后的生存之道。
“生态环保健康食品是今后的必然走向。”王勇想到,自己家在新县城边正好还有两亩坡地竹林,何不养殖竹鼠呢?
2013年,王勇到贵州考察学习了竹鼠养殖技术,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简易场地,以每对700元的价格,购进88对“迎新竹鼠”开始试养,注册成立了绥江县旺盛特种养殖有限公司,2014年发展到了1000多只。
为了扩大规模,2015年,王勇又投资130多万元,修建起了一幢占地32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一、二、三楼养殖竹鼠,四层办公。
“我们这个地方离县城距离只有不到一公里,可高高在上地观察到县城全景。”王勇站在四楼的天井边,自豪地说。其实,站在县城边观看,整个县城后山翠竹葱茏中,也只有王勇家的“高楼”在山坡上最显眼了。
“2014年11月,我就组织我们村民小组现有的10户51人,每人集资1780元,自发修建从县城到我们这里的1.2公里盘山公路。”王勇说,中城镇党委、政府还补助了2万元修路,县城建局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防洪堤,直接有利于公路的通行了。今年,中城镇已经安排“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5万元,正在对这段公路进行硬化。
“政策好,我们个人才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我只有以感恩的心,做大做强竹鼠产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才对得起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王勇介绍,市、县对他发展竹鼠产业都很支持,去年被市科协列为基层科普示范基地,补助20万元;县“红色信贷”贴息贷给了10万元;县移民局后扶奖金45万元和县农业局5万元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其中20万元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30万元入股公司。
“农业产业主要是投入大,收效太慢。”王勇照顾竹鼠,像照管自己家孩子一样。他和员工只给竹鼠喂竹片、米饭、玉米面和糠,不喂饲料不喂水,所以长得慢,但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主要订单销向成都、昆明和宜宾等地,价格也比一般竹鼠的要高些,每市斤售价在120——30左右。
王勇还以低于市场价“卖”种鼠给绥江的群众饲养,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市场销售。目前,已有几个乡镇的20多户试养了500多只竹鼠。王勇自己养殖的竹鼠也扩大到了2100多只。
“我计划成立合作社,让全县的农户看到养殖竹鼠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争取全县的养殖规模达到年产20万只以上,就可实现订单批量销售,帮助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