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08 16:36施汝春
我最开始相识《昭通日报》是在1997年,那时,我在巧家县铅厂乡(后来,铅厂乡与老店乡合并称老店镇)附中读初一,每隔一久,一位老师都会拿着一篇手写的稿件让我帮他抄在投稿纸上,再到邮局寄到《昭通日报》。
2005年我参加工作到巧家一偏远山村任教后,巧家一位有名的通讯员施汝坤鼓励我写稿,我学着写了一篇题为《噜咘400余师生有水喝》的新闻稿,骑摩托车跑了近30公里到炉房乡中心学校投往昭通日报。过了三天,在巧家县记者站的施汝坤告诉我,我写的《噜咘400余师生有水喝》在昭通日报二版刊发出来了,并鼓励我要多写。当晚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想着怎么找素材继续写,一想就是一个晚上。随后,我又写了一篇《波光粼粼闪金光》的通讯稿,投出后,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我就想肯定是没有写好,石沉大海了。通过多次修改,投给了施汝坤,请他帮助指导修改,他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在稿件上作了批注返回给我。我认真修改后,又被昭通日报刊发了。
面对这些惊喜,除了有些受宠若惊,更多的却是激发了我巨大的写作热情。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出空闲时间读《昭通日报》,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样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三年时间,在《昭通日报》发表了5篇新闻稿件。到2008年,我被炉房乡政府借用到党政办公室工作。工作之余,也坚持阅读《昭通日报》,坚持写稿,在《昭通日报》编辑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刊发了《炉房乡多举措加强安全生产》、《炉房马铃薯喜获丰收》等稿件。
2011年,被巧家县委宣传部抽到昭通日报巧家记者站顶岗学习三个月,在老通讯员胡华玉、施汝坤、闫科任的指导下,三个月在《昭通日报》刊发了《炉房乡抗旱救灾保民生》、《昆医附一院专家到巧家义诊》、《商贩“抢”核桃催生山村夜市》等近50条。其中《商贩“抢”核桃催生山村夜市》获得2011年度《昭通日报》通讯员好稿三等获。在这三个月里,一有空,我便骑着摩托车到处找素材,采访、写稿。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算得上在《昭通日报》“露脸”了,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2012年,被正式调入昭通日报巧家记者站工作,2013年到《昭通日报》学习了三个月,在这学习期间,刘建忠、朱德华、范云、唐玉、毛利涛、张广玉、陈忠华、汪舒等老师们都对我进行了精心指导,让我在写作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他(她)们鼓励着我,扶持着我,帮助着我成长,让我在写作上成长起来。
从与《昭通日报》结缘到现在,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她,她总在不断鞭策和鼓励我往前走,让我改变了工作环境,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无不与《昭通日报》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也在鼓励身边朋友多写稿投往《昭通日报》,让她辅助我们共同成长。由衷的感谢《昭通日报》,有您,真好!感谢《昭通日报》的编辑老师们,谢谢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