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9-17 15:15生活中的某种巧合常常使人感到像是天意的安排,我想,我与《昭通日报》间零零星星的接触,便是如此。
作为一贯只是读报刊的人,我曾是那么崇拜那些能将文字变成铅字的人,每每读到些似曾相识的文字,总免不了要多看几遍,在反复品味中开始对某些作者暗生情愫,继而就更多地关注起承载这份感情的报纸来。直至某天,自己也开始将情感诉诸于文字托付给了它。
那是在昭通上师专,结束了高中生活的紧张忙碌,师专生活悠闲随意。当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当有了青春里萌动的小情感,于是习惯性地写写随笔杂感。某天,一位友人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你写的周末游渔洞水库文笔清新,完全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发表了。”他真诚的提醒一下子打开了我向报社投稿的欲望,于是鼓起勇气给校报投了一篇《昭通是个好地方》,同时把另一篇《唯有你能让我的天空晴朗》寄去了《昭通日报》。
如友人所言,两篇文字都华丽地变成了铅字,同时还有了意外的收获——稿费。
说到稿费,竟有些喜剧:某日一舍友收到一包裹,大家都雀跃着一同分享那些零食,月末有些经济危机的我感慨“要是谁给我汇点钱来就好了”。却不料室友说:“还真有你的汇款单。”
我原本以为大家不过是开玩笑,但好友梅说:“真的,看到有好几天了,我们以为你知道。”
我还是有些不相信,毕竟我的生活费是由嫂子按月存卡上的。
梅也开始好奇是谁会给我雪中送炭,坚持同我一起去取那张汇款单,谁料给我们神秘又惊喜的不是想象的某人,而是昭通日报社。
那张汇款单上的钱虽不多,可是却给了我莫大的力量——那是文字带来的美好,既是精神食粮,也有物质收获。
自此后,便对报社有些向往,还因缘际会认识了几个在报社工作的编辑。
然毕业时面对家人殷切期盼的目光,我有些无所适从,等待考试又焦灼和迷茫的我开始害怕起烂熟于心的故土,故人来。我悄悄逃离,去了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
在陌生的城市,我依旧选择报纸来带给我转机——我偏执地相信这个城市的报纸也会如同《昭通日报》那样让我心存感激。在窘迫的生活中,我开始参加一些征文比赛。当我在异乡的报纸上读到自己写的经历《我被晚报撞了一下腰》《有书相伴不孤单》时,没有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潸然泪下——异乡的报纸虽也赐予了我应得的慰藉,可相较《昭通日报》,似乎还是缺少了点乡音与萦绕在心灵间的温情。
后来,考上教师后的我依旧会写些生活感悟。文字《冬天》《日子》相继被《大关文学》刊发时,我在翻阅样刊时不无遗憾:那个将我第一份文字变成铅字的报刊,我竟在辗转奔波中遗失了你赐予我的那篇散发油墨清香的样报……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虽然,我们都找不回那旧时的时光,但我始终感谢,是你,让我的天空一片晴朗!
谢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