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9-17 15:13字词句段成章的豆腐块早已风干了记忆,证件、奖状也早已成为一段岁月的印记。昭通,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不爱这里,我还能爱谁。也正是“我与昭通日报”征文,那段流年划过深埋的记忆,才得于复苏,慢慢的忆起。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嗜好吧,我从小就对书报情有独钟。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家庭、生活、工作的稳定,读书看报已成为我每日的必修课,但在报刊满天飞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中国,好的报刊多得应接不暇,令我这个工薪阶层难以顾及。于是,寻寻觅觅中,我把目光慢慢锁定在家乡的党报——《昭通报》上。
初识你,是在1993年的阳春三月,当时你不叫《昭通日报》,而是以《昭通报》的名称,周二刊四开四版小报出现在我的眼中。从此,我便从你身上了解到家乡一件件大事,品味着副刊上那或喜或悲,令人牵心挂肠的文章。每当品读到自己钟情的散文、历史典故,我会加以剪贴收藏。于是,我总在想,什么时候自己这双笨拙的手才能写出让编辑认可的文章,一登你的厅堂。接下来的日子里,对你着了迷的我,也曾向你倾诉衷肠,而常常是因为爱你不深,而石沉大海。我想过放弃,但我太爱这片家园了。于是,在苦苦的寻思中,我从你身上拼命的吸收养分,研究每一个栏目的特点和学习刊发的文章。终于有了你爱的回音,那就是两年后的1995年3月25日,《昭通报》的第四版,刊登了我的一篇题为《写给倪儿》的散文,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深嵌于你心中,我为之哭了,又笑了。从上帝为我打开那扇门的这一刻起,我便成了《昭通报》副刊“散文家园”、“心灵有约”、“砚池”等栏目的常客。
在一发不可收拾的两年中,令我为之难忘的是无私的编辑老师们,黄训云老师为我办理了《昭通报》的通讯员证,李云飞老师给我提供了多种采访渠道,刘广雄老师不仅经常指出我文学作品的不足,还帮我购买、安装了我人生的第一台电脑。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总编黄家强老师指定要我为“时事追踪”和“大众话题”栏目采写专稿,于是,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利用有限的节假日走街串巷,摩行山乡,采集素材,在这两个栏目上出现了我为之采写的《不回家的女人们》、《我想有个家——离婚的男人们》、《城市的悲哀》、《怎一个钱字了得——药品回扣现象窥探》、《黄昏,您好吗?——老人赡养喜忧录》、《牛年:农民怎样挣钱》、《人口、土地、开发忧思录——来自昭通地区土地锐减的报告》等十多篇系列报道,这些报道篇幅较大,都是占了半个甚至一个版面,这对当时周二刊四开版的《昭通报》来说,我感到诚惶诚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昭通报》这块文学的土壤里,是编辑老师们的扶持和鼓励,我的散文《昭通人》、《小镇古槐》、《山里岁月》、《等待人生》、《童年的烘笼》等也才会被人们记起并加以收藏;也才会有李勤民老师题为《悠悠人生船,“等待”是风帆——漫议散文‘等待人生’》的评论;也才会有95,96连续两年获得《昭通报》优秀通讯员三等奖和征文二等奖的荣誉;也才会有大大小小的豆腐块散见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滇池》、《厦门文学》、《春城晚报》、《青年文学》、《青年与社会》、《南高原》、《昆明日报》、《爱人》、《晚霞》、《跨世纪》等报刊杂志。
沧桑的岁月,多舛的命运。手中的笔虽不再提起,但对你的关爱仍一往情深如初。搁笔20年,今又忆起,只想剪下那一段忘我写作的时光,在记忆里将它风干收藏。趁生活还没来得及磨去我全部的棱角,趁霜花还没来得及染白我的鬓发,趁我仍然能写会想,我要向你说上一句:我来了《昭通日报》,是你使我见识日增,是你使我空虚的灵魂不再浮躁,是你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和你相伴而行,将是我此生最大的快慰。
王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