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28 12:27陶利忠
我至今难以忘记的报纸就是《昭通日报》,那是在33年前,我还在重庆部队服兵役。清楚的记得1983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从昭通县城由昭通报社寄到部队的一封信,当时,递这封信给我的是一位操着普通话的河南籍战士(连队通讯员)张晓德,快点,陶利忠你有一封信,是你们老家昭通报社寄来的,别说心里有多高兴,刚从训练场回到营房的我,就迫不及待接过这封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第一份《昭通报》。
忙打开报纸,从一版一直看到第四版,忽然间在二版中间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昭通籍战士陶利忠荣立三等功》,文章的作者是智聪、余泽华。
从昭通报社寄来的印刷品一共是两封,一封是寄给作者智聪和余泽华的,一封是寄给我的。那时的昭通报是四开小报。就是这张《昭通报》,我整整保存了28年。在这期间,一有空,我几乎一年间要翻开看上五六次,可以说,这份报纸是我保管年份最长的一份党报。可惜的是就在前五年,搬家时,不小心丢失了。但是,对报纸上的一些文章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一部分,第一版的文章讲的是昭通人民从土地下放到户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群众种植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产值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使群众逐步过上了吃得饱、吃得好的日子,大家不再受饥肠响如鼓的煎熬了。
另外就是作者智聪、余泽华采写我的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从担任连队军械员兼文书后,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用竹刀划竹子、用锯子锯木条,编制靶子,为部队干部战士提供射击训练用具和器材,一年时间给部队节约训练经费55元,在部队20多个连队中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在制作胸环靶、机枪靶、跑步靶的过程中,锯木条时,一不小心把左手的大拇指锯了一个大血口,鲜血直流,还是连队卫生员先把我大拇指伤口的血止住,然后又把我送到团部卫生队进行包扎,当时还把伤口疗了三针。团党委给我记了三等功,还号召部队官兵要向我学习。
爱惜昭通日报的初心,除了保管那份《昭通报》以来,接着是从1994年6月转业分配到渔洞水库工程管理局工作后开始的,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当年,渔洞水库大坝坝基清基工作结束后,开始浇筑混凝土,到9月下旬,号称“颠字第一号”的昭通渔洞水库大坝垫层基础混凝土浇筑达10000立方米,我用钢笔工工整整的写了一篇稿件,题目是《昭通渔洞水库大坝浇筑基础混凝土10000立方米》,邮寄到昭通日报社,没过几天,这篇五六百字的稿件就变成了铅字,并在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的《昭通日报》第一版刊载了。从此,近22年来,每天上班前,我都要提前20分钟,把昭通日报从第一版到第四版翻个遍,看《昭通日报》、学习《昭通日报》,几乎成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应该说,除特殊情况外,我一天不看昭通日报就感觉不自在,就像我的生活中缺了什么东西一样,心里感到“猫爪火燎”的。
我在阅读《昭通日报》时,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新闻写作知识,20多年来,我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写作,新闻写作水平和撰稿能力逐步提高,可以说月月有进步、年年有提高,每年向昭通日报投稿60至70篇,中稿率由原来的30%、40%不等,上升到70%至85%左右。体裁也由单一的三五百个字的短新闻逐步提升、扩展到一两千字左右的通讯和言论。
特别是今年驻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把走村入户、进行转走访、回头看工作中记载的材料和收集到的素材,经过整理、归纳、提炼,充分利用晚饭后、夜间进行写作,反复修改,及时投往昭通日报社,在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有30篇新闻稿子、通讯、言论和论文等稿件被采用。
20多年来,我心中的《昭通日报》刊载我采写的稿件560多篇,其中有4篇新闻、通讯和言论被昭通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作品二、三等奖,并给我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