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28 12:26朱绍玖
好久没有回家了。《昭通日报》就是我的第二个真正的“家”!
最初在《昭通日报》,不,那时还是《昭通报》上投稿是1994年。那个时候的《昭通报》才是四开小报,可是在当时的昭通地区,已经很有影响力了。我的稿子被采用后,文稿变成“铅字”的那份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当时,自己就把报纸收藏起来了。自己就把报纸当成了心灵的家园。那时,这个“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荣耀,是一种精神寄托。不管怎样,因为她接纳了我,只要那是家,只要有那份情在,她就比任何地方都更豪华,更舒适,更幸福。
自从有了这个家给我的关怀呵护和培养,我也在慢慢成长。不会忘记,1995年,我的《托起明天的太阳》荣获了昭通新闻好作品奖。同年本人还荣获了昭通报“优秀通讯员”,也就从这一年开始,我同《昭通报》、真的成了不可分开的“亲人”了。
那时,如果隔几天没有自己的作品发表总觉得不自在。当然对这份神圣的报纸我亦会有如孩提时想念母亲的那种感觉,一拿起报纸,心里便泛起缕缕温馨,美好心情配合着工作的激情,总觉得一切都是甜蜜的阳光…… 是的,从1995年到2009年,我基本上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曾记得当年我们跟着昭通日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一道在报社内部,就像一家人一样探讨办报的打算,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是农村的、基层的,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是通讯员。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昭通日报社的一员了。还深刻记得报社领导请我做报纸发行,报社领导带领我们深入水富、盐津等地实地学习采访,报社编辑老师同我们一起下基层调研,报社编辑记者同我们一起到乡村工作……
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同我们亲如一家。至今我仍然忘不了王总编、唐总编,忘不了刘老师、马老师、朱老师、李老师、张老师……
在昭通日报这个大家庭里,我特别感动的是跟编辑老师,跟负责报纸发行的老师合作得太默契了。当时那位老师曾经拿自己的工资垫支相关费用,让我们在基层顺利完成了发行任务。如今,当年的那位老师早已经是作家了,地位变了,但是他做人的一切到而今还是没有改变。他身上拥有的“一诺千金”的美德,他那军人的作风和淳朴厚道的为人风格总让我感动。如今在微信上,我们常常为他的作品点赞。
昭通日报社曾经让我担任昭通日报驻镇雄记者站站长——《昭通日报》把能给的都给了我的,且都给的足足的。她是让你感到无比温暖的地方,她是让你力量倍增的家园!
当我们回首往事,真的感觉到《昭通日报》这个家就是可以在这里汇报工作寻找依靠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倾诉心情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传递爱心、汇聚正能量,甜了、美了有人于你分享快乐的地方。
好久没有回家了。《昭通日报》就是我的第二个真正的“家”,真的好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