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遇见你,在我最美的年华

 2016-08-28 12:25  来源:

曾武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习惯了一个人蜷缩在午夜的沙发里,享受无边无际的寂静。而今夜的心,却并不孤独,因为我想起了你,想起了你们,想起了那些和昭通日报有关的小事儿……

这样的回忆,是感恩、感动、感激,更是幸运,是幸福。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过,我仍然希望,能够在最美的年华再次遇见你——昭通日报。

敲响那扇门

那是十三年前的一个初冬,刚在昭阳区一中实习完的我,经人推荐来到昭通城迎丰路一幢暗红色房屋的二楼。窄窄的走廊尽头,一扇土黄色的铁门半开着,门头上一块陈旧的牌子,印着“专刊部”三个中规中矩的汉字。我20岁的火热胸膛里,小鼓在捣乱,小鹿也在捣乱,只好屏住呼吸,小心地挪动着战战兢兢的碎步。虽然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文字工作还算“对口”,但面对专攻文字并有着多年从业实践的编辑记者,怎有底气?更何况,早就听说专刊部藏龙卧虎,有云大中文系毕业的秦勇老师、有云师大毕业的钟永宏老师、有资深才女范波老师……

很幸运,上帝让我敲响那扇门。依稀记得,门的对面是一排布满皱纹的转角沙发,围着昭通特有的办公神器回风炉。进门左边是三张办公桌,各种书籍、报纸、稿纸诗意地栖息在桌面上,一些零散的烟灰洒落其间,一盆发育不太好的吊篮,安静地孤芳自赏。那三张办公桌前当时只有一个人在,也就是那个留着微卷齐耳短发的气质女编辑,满脸含笑地招呼了我。她就是我新闻路上的第一个师傅——范波老师。

人生是选择

“人生是一种选择。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职业,相信你今天对新闻的选择是正确的。”范波老师说话的时候,眼睛会笑得眯成一条缝。随后,范波老师领我去报社的顶楼,在各种机械的嗡鸣声中感知报纸采编、校对、印制过程,顺便把我介绍给了其他同事。从此,我多了一个身份,昭通日报社实习生。

跟随范波老师实习的几个星期,她不仅是老师,更像家人。除了在新闻采写方面对我循循善诱,还经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担心我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做了饭喊我去家里改善伙食。其实范老师超级辛苦,一个人要照顾年过花甲的母亲,要抚育尚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十余年过去了,不知婆婆可安好,亦不知阿舟妹妹近况如何。遥想当年,曾读过范老师一篇关于昭通美食的文章,浓墨重彩写尽昭通酱、绿豆糕、油糕饵块、烤肉串等饕鬄美味后,笔锋一转:“其实最好吃的一道菜,是昭通大白菜。这道菜,出自母亲的手。”

这就是范波老师,压轴总有精彩,和惊喜。简单细腻的她,用温情、温暖,感染、感动着身旁的每一个人。

你看见了吗

到昭通日报社实习的第二天,恰逢钟永宏老师负责编稿。钟老师留着小平头,戴着小眼镜,穿戴很整齐,说话速度和工作节奏一样属小跑前进。上午临近下班时,他递过一篇关于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搬迁的稿子,让我“看看”后下午交给他。

那个中午我可没敢午睡。捏着一支铅笔小心地勾画着,自以为是地修改着。下午上班,交稿。“咳……”钟老师把手捏成拳头状,干咳了一声,半晌没有说话。

“怎么说呢?首先我要肯定的是,小曾你很认真负责地看了。但是,若按你修改的发稿,肯定是不行的。原稿说移民群众流下了眼泪,你修改为移民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你看见了吗?”

“你看见了吗?”钟老师一语道破玄机。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钟老师以新闻实例教导我,别人稿件里没有提及的内容,不能凭个人主观臆断胡乱修饰添加;确有必要时,务必向作者本人求证核实。是钟老师,让我悟到了一种方法,体味着从文学到新闻到公文的距离与转变。是钟老师,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客观真实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美的歌者

或许,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认知和体会。在专刊部秦勇老师的眼里,融合时代政治脉搏和时尚元素,把版面做成自己想要的同时也是读者喜爱的样子,即为最美。而在我眼里,那个戴着厚厚眼镜,哼着小曲儿,一手拿着直尺,一手握着铅笔,全神贯注站在办公桌前反复切割版面上那些小圆点的中年男人,无疑是最美的歌者。

秦老师有一个唯美又阳光的笔名——晴歌。每次在报纸上看见这个名字,忍不住会心一笑,再潮湿低落的情绪,都会豁然开朗,云淡风轻。新闻路上,秦老师沉稳睿智、温文尔雅、心无旁骛,“每逢大事有静气”,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在专刊部的几位老师中,沈力老师相对年轻,我们的沟通交流更显随意。他和我分享自己的诗歌,分享那些年少轻狂的故事,也分享着他不经意间吐出的烟圈。“做新闻也好,做文学也罢,关键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是我记得的沈力老师说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于是,我缠着范波老师带我去鲁甸县采访地震灾后重建,有了我的第一篇豆腐块《香港乐施会援建鲁甸南筐小学》;蹭着钟老师的小摩托去调查牛奶厂,尽力为本土牛奶企业建言献策;屁颠屁颠尾着秦勇老师去各种会议做深度新闻,也探讨着我遇到的各种社会乱象……

后来,当我去巧家做了一名乡镇中学的语文老师,当我考上公务员成了昭阳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当我借调到政府办公室成了一名文秘人员,我都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与新闻的不解情缘

昭通日报社专刊部的实习,短短一个月转瞬即逝。也正是这一个月,我疯狂的爱上了这份永远在路上的职业,爱上这份清贫与简单。

在2004年7月的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某电信企业昭通分公司招聘人员,我很幸运地被录用并分配到公司办公室工作。可就在上班的第二天,每日翻阅《昭通日报》的我看见了报社招聘校对人员的公告。瞬间我凌乱了。一边是过关斩将后收入稳定环境优雅空间巨大的国企职工,一边是虽然喜欢但却前途未卜风雨飘摇收入低微的临时工,为前程?还是为梦想?我枯坐一宿,反复拷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隐约中有个声音在呼唤,让我回家。对,哪怕只是校对人员,至少有机会回到报社,回到“家人”的身旁。次日,我在公司同事们无法理喻的眼神里,满怀愧疚但无比坚定地向斜对门的老总递交了辞职申请……

我瞒着家人、朋友和昭通日报社认识的人,只身前往应聘。记得笔试的时候,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本科生专科生数十人挤满了昭通日报社七八十平米的会议室。笔试由报社副总编梁恩洪老师主考,内容是选取了某一天的报纸清样,让前来应聘的小伙伴们纠错、修改。于是,我再次走进报社,这次的身份是校对员。每天阅读10000余字的文章,成了那段时间的必修课。从陌生到熟悉,从业余到专业,秦勇、钟永宏、范波等老师,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引导和包容。

2016年全市公务员招考,昭阳公安分局“新闻宣传”岗位拟录用1人。新闻梦,我的梦。已进入教育行业的我,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为梦想千里行。秋草黄,冬雪至,当接到昭阳公安分局政治处的报到通知时,才感觉自己和梦想的距离,从未如此近在咫尺。因对新闻的炽热追求和满腔激情,真的努力到了无能为力,拼搏到了感动自己,成就了我公安工作期间在地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稿件400余篇,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那一段与新闻结缘为伴的岁月,尽管苦到大年三十都不能回家,却是我近十年来最快乐、最幸福、最有成就感和归宿感的日子。因为,那是我追梦的旅程,那是我不变的初心,那是我最美的青春年华……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