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形影不离三十载

 2016-08-03 17:37  来源:

★马仲全

前二十年,每天一上班,到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才到的一摞报纸里,迫不及待地把你翻出,匆匆忙忙地浏览各版,然后品读那一篇篇感兴趣的消息、通讯、散文、小说。运气好时,还会碰到署名“马仲全”或“白水”(我的笔名)的豆腐块,细细读上两遍,小心翼翼地把它收好。一张报纸“揉”完,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我才“该干嘛干嘛”。

近十年来,每天一进办公室,随手拾掇一番,忙把电脑打开,匆匆联上网络,急急点出www.ztnews.net,找到当天的数字报电子版,我又急急地浏览各版,悠闲地读着那一篇篇有意思的文章——《昭通日报》,你是我的挚友、情侣、启蒙师,三十四年形影不离,就像每天离不开吃饭、睡觉一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在地区二中读高中,班里订了几种报纸,每当收发室送来,我和一些同学便争着阅读。从那时起,到后来的大学、参加工作,每天阅读报纸成了我雷打不脱的习惯。生活中少吃几顿肉不打紧,但哪天没看报纸,没见到昭通报,我就成天无精打采、内心空空荡荡。

记得1989年上半年,我随县工作组到悦乐乡青林村慰问回民开斋节,受到他们的盛情接待,内心很是激动,回来后写了篇400字的稿子,工工整整誊在稿纸上,悄悄咪咪地寄了出去,一周后的一天上午,我正漫无边际地翻着报纸,突然在6月3日的《昭通报》第三版上看到了熟悉的标题《大关县“开斋节”慰问回民》,一看文尾的署名,果然是我的!我反复读了几遍,爱不释手地将那张留有墨香味的报纸锁进抽屉,心里还咚咚直跳。过了两个月,我的另一块“豆腐干”又在《昭通报》登出,我又暗暗高兴了几天。从那以后,我不仅更加爱读《昭通报》,还把一些文章反复咀嚼,细细琢磨,一旦发现新鲜事,我就去了解,去核实,最后把它写成稿子,经再三修改,工工整整誊好寄了出去。十天半月,我又会激动好一阵子——“豆腐干”又见报了。

那几年,我写稿子很“卖力”,每天除了完成单位工作任务,一有空闲就拼命地写呀、写,除消息、通讯外,还试着写小品文、散文,或者民间故事等等。而那一篇篇稿子得以发表,还得感谢马贤英、李云飞、李章碧、秦勇、钟永宏、朱德华、龙兆明、范波、张绍九、梁恩洪、刘广雄、陈丽、刘芳、刘建忠、苟元红等等各位编辑老师,若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我那些还显幼稚的稿子可能就胎死腹中,更别提会获得一张张奖状。

回顾过去,从1989年6月第一篇报道刊登,到现在的27年时间里,我已在《昭通日报》上发表消息、通讯、散文、杂文、史料、学术文章等各类题材的文稿四百余篇(条),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多篇文章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而正是有了昭通报这块“练兵场”,使我的笔耕渐渐有了长进,敢于向上一级和省外报刊投稿,且刊登了二百余篇,甚至《人民日报》也用了我的一篇稿子。二十多年的笔耕,虽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我仍以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的最爱——《昭通日报》,而我这一爱好,必将伴随我的一生……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