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与《昭通日报》副刊的一段情缘

 2016-07-28 10:15  来源:

王红彬

如果我告诉你,说我独爱龙谭,独爱巧家,独爱《昭通日报》,有人可能会觉得我矫情。但事实又确实是这样的。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作为云南省委讲师团的成员,我被派往巧家县支教。地图上,这个县城也就是昭通地区大山褶皱里的一个不起眼的逗点。我们辗转昭通汇合,然后七弯八拐才赶到目的地。半道上的一顿火烧“干巴洋芋”,成了我们终身难忘的午餐。

但还有比这难忘的。带着14个队员支教,我在巧家一中任讲师团的支队长,同时兼巧家一中的教师,讲授高一年级的语文课。青年教师喜欢标新立异,我也不例外。上任伊始,便将作文课搬到了龙潭边去上。那里是巧家县城独特的一个风景区,因为巧家县城地处金沙江边,江低城高,气候炎热,城里经年缺水,龙潭却流水不腐,水草丰茂,岸上植物,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天堂。我选这里教学,一是环境优雅,可以陶冶学生性情;二是实地观察,写景状物,天然摹本。果然,课程结束,不但同学的写作水平大为提高,连我这个授业解惑的角色也大为冲动,冲动的结果,便是连夜草成一篇范文《巧家的龙潭》。第二天上课,我言传身教,告诉同学们我是如何构思写作这篇美文的。此事被同校的语文组长周老师知晓,认为好不容易有一篇好为人师的范文出笼,绝不能就此罢休,于是私下将此文推荐给《昭通日报》(当时叫《昭通报》),没过多久便刊登出来。范文发表,我成了巧家县牛哄哄的“名人”,我的学生更是仰着头看我,仿佛我就是县城东北边那座高不可及的药山。那时候玩的地方少,娱乐工具更缺,别看只是一份报纸,《昭通日报》的影响力可是不容小觑,一方面因为它是党报,有着较大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它的副刊,代表了昭通境内的最高文学水平。报纸出来,校园里争相传阅,不但我成了巧家的“名作家”,巧家的龙潭也因此而出名。趁热打铁,我借势办起了巧家一中第一份校园文学刊物《新芽》。刊物由同学自主编辑,我任主编。一期又一期的校园文学出刊,激发了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作文的成绩也大为提高,大家都希望我能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佳作,前来向我爆料提供素材者虽说不上摩肩接踵,起码也大有人在。一天,一个眉清目秀的高一女生晚自习后将我约出来,说有隐秘心事要跟我说,可是摸黑到了龙潭边,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着我躲躲闪闪却不开口,弄得我的心跳都加速了很久。最后突然嘣出一句“老师,我恋爱了!”更是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后来又有不止一个女生向我投掷“恋爱炸弹”,有一个女生更是大胆,深夜约我出来还递给我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本早恋日记,看得我这个25岁的单身教师耳热心跳。当然,诸君不要误会,这些不是写给我这个教师的,而是写给她们的男同学。但这也够呛。须知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校园间的男女故事还不像现在这般火,所谓“早恋”,最多是偷偷摸摸牵一下对方的小手,不能留下火热的吻,更不能任意扩大表演范围。作为一个倍受同学喜爱和信任的人民教师,在这里我要作一个检讨:我不是一个谦谦君子,更不可能是一个守口如瓶的称职教师,因为暑假回到昆明,我就迫不及待将这一事件向《青年与社会》杂志的编辑说了,这个编辑很感兴趣,立马向我约一篇《早恋笔记》。文章出来,校园里像炸开了锅,我也成了“名笔”,我却并不因此而高兴,很长时间我都在自责,我这不是利用了同学的善良和单纯,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好在文中人物用的都是化名,人们无法对号入座,这一点还算聊以自慰。

学生闹出点动静也就罢了,想不到当地的一个教师看了杂志,用它来审视自已的婚姻,居然与老婆打起了离婚大仗。理由还很充分,“看看人家高一学生都能自由恋爱,我与老婆却是他人介绍父母包办,不如趁早离了争取自由。”于是两口子动真格打起了离婚官司,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没想到《昭通日报》这枚深水炸弹,会“炸”出这么多余波,这是否可以算是我们在巧家支教收获的一个副产品呢?

多年过去,巧家支教时的学生都出息了,有的还大学毕业事业有成。如今想起当年的支教生活,想起当年的龙潭范文,想起当年的《昭通日报》——哦,顺便补充一句,当年的报纸我还保留着,虽然它已经发黄,但因为副刊那一篇文章,将岁月定格在了25岁,那是我永远不老的青春啊!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