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岭之窗》第2期刊发省委书记王宁署名文章: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2024-02-18 11:39  来源:“云岭之窗”微信公众号

《云岭之窗》第2期刊发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宁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王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是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的新认识新判断,为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理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把狠抓落实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立场、品质、能力和意志的检验标尺,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之路,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  张彤 摄

一、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充分认识我省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第一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主要矛盾,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着力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大抓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全省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迈稳了“三年上台阶”的第一步。

      经济总量有望实现新突破。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2012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2018年跨上2万亿元台阶,2023年预计达到3万亿元左右,这是经过艰苦卓绝三年抗疫斗争后取得的良好成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集中体现,充分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举措是正确的。

      投资结构优化有了新突破。坚持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年来连续8个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产业投资持续向好,质的积极变化明显增多,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首次超过50%,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工业投资占比为近10年最好水平,民间投资占比持续提高。

      产业聚集发展有了新突破。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绿色铝硅、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7个月保持25%以上的增速。新能源投产并网规模突破1500万千瓦,成为第二大电源。重点产业加速向园区聚集,园区经济规模效应日益显现。

      经营主体引培有了新突破。持续开展经营主体倍增行动,全省实有经营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缺渠道问题。

      旅游业转型发展有了新突破。推动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了全国旅游新时尚,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带动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成功举办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国国际旅交会、2023全球华商聚云南、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等,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初步形成贯通欧亚、联系两洋的态势。中老铁路开通两年来,货物运输范围覆盖全国、扩大至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我国联通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的铁路大动脉。

      绿色发展有了新突破。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大力推进绿美云南建设,一体推进“三治一改善”,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类。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优良比例达94.1%,劣V类断面数量逐年减少。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全省绿电占比接近90%,非化石能源占比达47.3%,发展更绿色、更低碳。

      人民生活改善有了新突破。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着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召开全省教育、卫生健康发展大会,推进教育卫生补短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防汛“1262”预警与叫应等机制,抓好森林草原防火、防震减灾工作,开展防学生溺水等行动,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值得倍加珍惜。一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思路举措符合中央精神、切合云南实际,是务实有效的,要持之以恒抓下去。

      一是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3815”战略发展目标是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云南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场景”。要牢记嘱托、咬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是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发展。这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要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六个大抓”。这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具体抓手。要突出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改革开放、大抓经营主体、大抓绿色发展、大抓创新发展,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果成效。

      四是抓实系列三年行动。这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工作载体。要坚持以三年为一轮,谋划实施系列三年行动,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推进,一件一件盯住抓,一年一年接续抓,定期“回头看”。

      五是深化“两场革命”。这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作风保证。要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全面落实“三法三化”,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做到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切实把“十种鲜明导向”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六是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让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位于文山的绿色铝产业园区 张文峰 摄

二、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4年,对于我省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年,“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三年上台阶”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迈好这一步,经济转型升级的步形将更稳、势头将更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科技赋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纵深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抓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省委提出“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要求,目的就是通过3年努力,到2025年把经济转型的“形”立起来,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再通过5年努力,到2030年实现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我们要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守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底线。要守好耕地这个命根子,持续抓好耕地流出问题整治,加大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

      二是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要围绕“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思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补齐“两污”治理短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发展现代林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壮大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等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债一策”分类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道路交通、矿山、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完善拓展“1262”预警与叫应等防灾减灾机制,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稳支撑。要稳住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把该立的立起来、立稳当。

      一是稳投资。要在挖潜上下功夫,统筹抓好化债与稳投资工作,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接续实施一批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发挥好。要在扩域上下功夫,用好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交通、水利、能源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保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在提效上下功夫,强化投资项目运行调度,保持省市县三级项目协调机制常态化运转,及时解决要素保障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稳能源电力。要统筹“水火风光储”多能协同,加强发电、存煤、蓄水及电力负荷管理,科学制定能源电力保供方案。要加快既定煤电项目、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和投产并网。

      三是稳房地产。要想办法盘活存量,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因城施策,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有序推进旅游康养等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同时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和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要统筹实施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第三,增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要集中创新资源和力量,瞄准重点领域攻坚,形成快速突破之势。工业领域,要加强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光电、氢能、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烟草产品研发、智能电网技术研究;瞄准疫苗和民族药等优势产业、高端仿制药和功能性化妆品等新兴产业、精准医疗和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农业领域,要围绕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业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推广山区适用小型农机,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

      二是深化实化国资国企改革。要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下更大决心、以更大魄力推动国企“一盘棋”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仅实现量变、更有质的突破。

      三是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要切实把中央和我省出台的系列政策落到企业身上,“兴滇英才支持计划”要惠及更多民营企业。要迭代完善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方便快捷获得金融支持。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要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选树一批典型,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四是大抓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要深入开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要增强服务意识,多说怎么办、什么时候办完,多给一些建议,多给一些指导。要树立招商引资全省“一盘棋”统筹的理念,促进全省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合力。

      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要举全力抓好中老铁路运营和沿线综合开发,打造中老铁路沿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带。要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培育好中老国际班列运营平台,推动“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等常态化运行。要大力推进昆明—磨憨陆港型、昆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磨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第四,上台阶。这是必须要攻的“城”、要拔的“寨”。

      一是产业发展要再上台阶。要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在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上下功夫,做强“两端”,带动“中间”深加工,打造更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绿色“云品”。建设一批类似“斗南花市”的专业化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引培更多农业经营主体,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解决怎么卖好产品的问题,把更多的收益留在云南、留给农民。要闯出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改造提升烟草、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按照“绿电+先进制造业”的模式,巩固提升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努力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瞄准新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稀贵金属、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研究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在新型储能、卫星应用、人工智能等方面实现突破。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实施一批重大文旅产业项目,与时俱进规范旅游管理,提供高质量有效供给,在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优方面抓典型、树品牌、见实效。要加快培植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国内物流业龙头企业,支持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协作联盟和抱团发展等方式做大做强。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公铁、公铁水、海公铁等多式联运,促进物流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口岸、国家物流枢纽、铁路物流基地、航空转运中心、快递物流园区等规划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商签国际道路运输协定,进一步降低跨境物流运输成本。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要再上台阶。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关键是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民收入这块短板尽快补上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以基层组织力推动产业联农带农,大力推广孟连县牛油果产业“334”利益分配模式、会泽县娜姑镇“党组织+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做法,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使联农带农成为普遍形态,让更多农民享受产业发展红利。要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大力推广永仁县“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的做法,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务工信息对接不畅等问题。推动科技下乡、资金下乡、企业下乡、能人下乡、大学生下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今后谁来种地”之问出发,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懂技术、用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民生保障要再上台阶。要着力稳就业促创业。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推进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到村(社区)就业,保持就业大局稳定。要推动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短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解高中教育“县中困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把高校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辈出的主阵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实施乡村医生技能培训计划,提高乡村医生的看病能力,让头疼脑热等小病不出村。要关心关爱困难群体。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有效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加快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

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是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基本要求,守底线是前提,稳支撑是基础,增动力是关键,上台阶是目标。我们要拿出拼的劲头,力争2024年有一个大的突破,确保“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更扎实,经济转型升级每年见到新成效。


深圳文博会云南展区 胡妤雅 摄

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抓落实解难题促发展的能力水平

      第一,提高思变谋变求变的能力。要保持思变谋变求变的高度敏感性,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坚持眼睛向外,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随时保持“变”的思维,主动思变、善于谋变、创新求变,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制定政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新方案、新途径。

      第二,提高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能力。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应酬,工作才能干出好的成果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作风、提效能,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多想事、多谋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以干部之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第三,提高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研究政策作为头道工序,把准国家政策取向和投资导向,真正理解政策支持和鼓励什么、反对和禁止什么,进一步提高研究政策、熟练运用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的能力。要结合实际主动思考、谋划、对接,把政策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要常态化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让群众和经营主体从政策中找机遇、享红利。

      第四,加强和改进经济宣传工作。宣传舆论战线要打好主动仗,传播好正能量,讲好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故事,让社会各界看清云南未来的光明前景,增强市场对云南发展的信心。


(摘自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2023年12月24日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云岭之窗”微信公众号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云南 
捐赠信息